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5月19日:“解放天足”与“裹足适履”的博弈(

(2009-05-19 10:29:28)
标签:

杂谈

“解放天足”与“裹足适履”的博弈(一)

——谈“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与阅卷

 

作文命题原则必须“解放天足”,阅卷实际需要“裹足适履”。你“放”他“裹”,让人无所适从。命题有据——作文性质就应是“优劣”之别,更何况“新课标”的作文题目。阅卷也有理——千百人参加的大规模快速阅卷,判断作文“优劣”?谈何容易!也只好先用“对错”斩一刀。

命题,理论上有理,实践中无理;阅卷,理论上无理,实践中有理。这真是一篇《阿房新赋》:“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写作,是学生最重要的表达与交流方式。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摘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按常理,高考作文的命题人有义务把对考生写作的要求清晰地表述在试卷上,考生需要依据这清晰的要求完成自己的考场作文,而阅卷人的责任就是依据题目的要求和与之相适应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一切原本像1+1= 2一样简单,像未被污染的空气一样透明。是,高考的舞台上,却变得扭曲隐晦,怪象纷呈。

问题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十年前,还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发推行之前,“话题命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上闪亮登场。1999年到2005年,七年间,由考试中心命制的12份语文试题,都采用“话题命题”的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考作文题目开放的主导趋势和其间的若干调整。这一开放趋势,其后也是各省市独立命题的主流方向。

1999年全国卷作文题】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请以……为作文内容的范围”这种提法前所未见,“话题命题”是中国高考对作文命题形式的一项创举。“可以大胆想象”、“只要与……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一系列提示语,明确地表达着对写作“自主开放”的鼓励。这种“话题命题”的形式很大程度地在解放考生写作思维的“天足”,回归写作应有的自然状态。

2000年全国卷作文题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题目自拟。

“话题”的提法首次正式出现在作文题目中。题目做了更明确的提示:“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诸多方面也都进一步“开放”:内容方面提示“只要与……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写法方面提示:“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文体方面解禁了“诗歌”。

2001年全国卷作文题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突出的调整是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可以看作是对作文范围的明确限定,也可以看作是对“话题命题”形式的进一步明确。“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想象的广阔空间。

2002年全国卷作文题】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的说明,表明作文题目赋予所给出材料的属性不是限制,而是提示。

2003年全国卷作文题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题目特别就《韩非子》中的寓言材料,结合现实生活做了多角度提示性的解说。“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的说明,进一步表明作文题目赋予所给出材料的属性不是限制,而是提示。

2004年(Ⅰ、Ⅱ、Ⅲ、Ⅳ)—2005Ⅰ、Ⅱ、Ⅲ全国卷作文题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位置和价值”、“忘记和铭记”)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4年和2005年全国卷共给出了7个作文题目,继续呈现稳定的开放态势。

看得出来,在命题一方,抛掉缠裹在作文题目上的布条,解放考生写作“天足”之意已决。

可以说,高考作文题目的这种开放,从一开始就在阅卷一方遭遇质疑。相当数量的阅卷负责人认为:“话题作文不管范围多大,都应该‘广阔有边’,也就是要有明确的限制,这是由高考的选拔功能决定的。那种乱云飞渡、任意东西式的联翩浮想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以防止宿构套写,从而保证考查的效度和区分度话题和限制过于宽泛可能使‘作文宿构’的大门洞开,其结果必然损害高考的选拔功能。”

出现这种与命题意图抵牾的质疑,既有传统认识束缚的原因,也有阅卷实际困难的因素。须知,阅卷负责人是握有掌控阅卷权力的。于是,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开始出现,诸如不喜欢考生写新鲜体裁,主张写一般性议论文、记叙文啦;不赞成华丽的文辞,鼓励朴实的文风啦等等——总之是在试卷题目的要求之外,悄然设置一双小鞋。“解放天足”与“裹足适履”的博弈已现端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