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8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示例(十八③)
(2009-05-18 18:14:41)
标签:
杂谈 |
“重要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由题目和选项的“自然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自然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
[例3·2008年北京卷·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解题过程]A.“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对应文句]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试垃圾的降解率……科学家还提出
[实质问题]“还提出”是不是意味着“唯一”?[否]
B.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对应文句]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实质问题]“可能漫长”是不是意味“能加速”?[否]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对应文句]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这些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够了
[实质问题]“吸收这些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是不是“化学变化”?[是]
D.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对应文句]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