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4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示例(十四)
(2009-05-14 00:43:06)| 标签: 杂谈 | 
 
选择题目要点
①题目主要是微观确切题目,是对古诗“一词一句”的解读;
②回答问题的基础是解读诗歌,而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
③考试中要集中精力,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④备考复习中,要逐项对照诗句和选项,强化聚焦比较意识。
[例1·2006年北京卷·12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因2007年未出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所以用2006年题代替]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备考标准]⑴将选项与诗歌中的对应内容对照,找到确切的“恰当”根据或“不恰当”的一处“硬伤”。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歌只在开头两句描写了“登高赋诗”的情景,扩大为“全诗”,不符合]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斟酌诗句”是对“斟酌之”的误解,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彷徨”的理解与“言笑无厌时”相悖,不符合]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此理将不胜”是佐证,符合]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是对最后两句恰当的理解,符合]
⑵发现“硬伤”,排除A、B、C确定答案——D、E。
[考场方针]⑴快速划定选项在诗歌内的相关区间,致力于确认选项正误与否的根据。
⑵避难就易,找“根据”,辨“硬伤”,双管齐下,没有把握的,先放过。确认一处“根据”,即判定一个正确项;确认一处“硬伤”,就判定一个错误项。实现题目要求,即告结束。
[例2·2008年北京卷·12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备考标准]⑴就和全诗,准确理解选项给出的诗句。
是日惊秋老——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不免心惊
相望各一涯——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
离怀销浊酒——离别思念的情怀只能靠浊酒排遣
逐客已无家——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⑵用自己的理解,逐一对照选项给出的理解,认定A项的“硬伤”。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不免心惊
[考场方针]⑴以确认选项某处错误理解的“硬伤”为目的,理解诗句,对照选项,同时进行。
⑵避难就易,没有把握的,先放过。确认一处“硬伤”,即实现题目要求,得出答案。例如:判定A项理解不正确,B、C、D三项就可以不再看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