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1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示例(十一)
(2009-05-11 13:22:57)
标签:
杂谈 |
10.文意理解分析
解析文意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④备考复习中,要逐项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逐一比较判断。
[例1·2007年北京卷·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备考标准]⑴找到并读懂选项在文章内的相关内容。逐一对照选项与文章的相关内容,明确选项“符合”或“不符合”文意的根据。
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符合]
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符合]
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符合]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属于“混淆是非”,不符合]
⑵发现“硬伤”,确定答案——D。
[考场方针]⑴快速划定选项在文章内的相关区间,致力于排查那一处“硬伤”。
⑵避难就易,没有把握的,先放过;找到一处“硬伤”,即告结束。
[例2·2008年北京卷·10]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颖川大治。
D. 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备考标准]⑴找到并读懂选项在文章内的相关内容。逐一对照选项与文章的相关内容,明确选项“符合”或“不符合”文意的根据。
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符合]
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符合]
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颖川大治——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符合]
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
⑵发现“硬伤”,确定答案——D。
[考场方针]⑴快速划定选项在文章内的相关区间,致力于排查那一处“硬伤”。
⑵避难就易,没有把握的,先放过;找到一处“硬伤”,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