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07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示例(八)
(2009-05-07 07:13:50)
标签:
杂谈 |
7.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这些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
④备考复习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语意判断的意识。
[例1·2007年北京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红色)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备考标准]⑴调动知识积累,对给出的出自课文的语句,快速认定,思考句意,判定加点词意义。“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是比较、判断词语解释正或误的知识基础。
⑵结合相关内容,读懂并直译题目给出的语句。
被创流血,至难也——遭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极大的灾难了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去,到这里出现了回转
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但是越国人做这个(断发文身)来求取尊荣
若风之摇草木——就像疾风摇动小草大树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之事,许多功业便全都可以成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贤达,年轻和年长的,全都来到这里聚会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圣 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
⑶在确切读懂句意的基础上,快速比较判断。
A.至:极(副词),到(动词);B.之:这些(代词,代上文“刻肌肤,镵皮革”),不译(主谓间结构助词);C.咸:全(副词),全(副词);D.以:来(连词),凭(介词)。
[考场方针]⑴对课文的语句,思考句意,快速判定加点词语意义;对试题文章的语句,结合上下文,疏通句意,快速判定加点词语意义。
⑵避难就易,逐次排除、筛选,没有把握的,先放过;找到题目要求的一项,即告结束。例如:如能认定C项两个“咸”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就认定了答案是C项,那么D项就可以不再看了。
[例2·2008年北京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红色)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C.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备考标准]⑴调动知识积累,对给出的出自课文的语句,快速认定,思考句意,判定加点词意义。“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司马迁《屈原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孔雀东南飞》);“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比较、判断词语解释正或误的知识基础。
⑵结合相关内容,读懂并直译题目给出的语句。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向他们询问民间习俗的情况和老百姓生活的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这之后楚国的国土一天天削减,最终被秦国所灭亡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如果没有你,我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与谁同道呢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备办酒饭,亲自跟他们一起对饮用餐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不用许久我就会回家,回到家一定把你接回来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他于是和官民商量制定出嫁女娶妻出殡祭祀的礼节规矩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不如趁这个机会宽厚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去
⑶在确切读懂句意的基础上,快速比较判断。
A.所:……的(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对象),被(助词,为……所,表被动);B.微:如果没有(连词),如果没有(连词);C.相:相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类似于代词);D.因:于是(副词),趁着(介词)。
[考场方针]⑴对课文的语句,思考句意,快速判定加点词语意义;对试题文章的语句,结合上下文,疏通句意,快速判定加点词语意义。
⑵避难就易,逐次排除、筛选,没有把握的,先放过;找到题目要求的一项,即告结束。例如:如能认定B项两个“微”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就认定了答案是B项,那么C、D两项就可以不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