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6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五)
(2009-04-26 22:35:09)
标签:
杂谈 |
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五)
[续前]
下面,谈谈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先谈“古文阅读”。古文阅读考查是一项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高考对古文阅读的要求是“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读懂文本是最重要的。读懂文本的关键是古文实词的解读。解读古文实词,一靠课内古文学习中的实词积累,二靠根据上下文推断。要求的能力依旧是“确认、整合、发散”的结合。
在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得分率仅为0.1的题目。这道题目要求为两个短句选择正确译文。其中一个短句“顿绝方苏”有两个备选译文:①“叩头晕倒,许久方才苏醒”,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判断的焦点集中于一个词语“顿”。80%的考生认为“顿”的意思是“叩头”,因此选择了①,这当然是错误的。
“顿”被多数考生误解为“叩头”,原因之一是实词积累的不足。其实“顿”解释为“困顿”,课内是学过的。当年的初中课文《捕蛇者说》里“饥渴而顿踣”的“顿”就是“困顿”的意思。教材注释给出的解释是:顿,疲劳过度。这又涉及对“困顿”,这一带有古文遗泽的现代词语的理解。可能相当数量的考生认为“困顿”的意思是“经济窘迫”。其实,《现代汉语词典》中,“困顿”的第一义项就是“疲劳过度”,第二义项才是“经济窘迫”。
“顿”被多数考生误解为“叩头”,原因之二是根据上下文推断不精,没能做到“确认、整合”。文本中“顿绝方苏”的上句是“每至哭踊”。这里的“踊”字是个“拦路虎”。“踊”字课文中未见,相当数量考生不能理解,于是就绕过“踊”,直接联系“哭”字。“每到哭的时候,就叩头晕倒”似乎讲得通;“每到哭的时候,就经济窘迫晕倒”则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踊”字是不能回避的。“踊”字虽然在课文中未见,但是可以推断。“踊”,形声字,形旁是“足”,可见应与“脚”有关。用“踊”再组一个词:“踊跃”,“踊”、“跃”同义复合。
[简析]这里,对推断加点词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便是照应性的重要信息,这里做了框定。这些实词,课内大多学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募有能捕之者”(《捕蛇者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积累是依托,确认整合是依据,可以判断出答案是D项。“挠”的意思应该是“屈服”。
[例21·2006年全国Ⅱ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简析]这样一道三百多字的题目,关键的错误点只有B项的八个字:“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文本上是这样的记叙:“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看来吕后既没有被“说服”,也没有“收回成命”。确认这一处“硬伤”的关键是读懂文本,读懂的能力要求是“确认、整合、发散”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