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4月26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五)

(2009-04-26 22:35:09)
标签:

杂谈

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五)

 

[续前]

下面,谈谈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先谈“古文阅读”。古文阅读考查是一项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高考对古文阅读的要求是“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读懂文本是最重要的。读懂文本的关键是古文实词的解读。解读古文实词,一靠课内古文学习中的实词积累,二靠根据上下文推断。要求的能力依旧是“确认、整合、发散”的结合。

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得分率仅为0.1的题目。这道题目要求为两个短句选择正确译文。其中一个短句“顿绝方苏”有两个备选译文:①“叩头晕倒,许久方才苏醒”,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判断的焦点集中于一个词语“顿”。80%的考生认为“顿”的意思是“叩头”,因此选择了①,这当然是错误的。

“顿”被多数考生误解为“叩头”,原因之一是实词积累的不足。其实“顿”解释为“困顿”,课内是学过的。当年的初中课文《捕蛇者说》里“饥渴而顿踣”的“顿”就是“困顿”的意思。教材注释给出的解释是:顿,疲劳过度。这又涉及对“困顿”,这一带有古文遗泽的现代词语的理解。可能相当数量的考生认为“困顿”的意思是“经济窘迫”。其实,《现代汉语词典》中,“困顿”的第一义项就是“疲劳过度”,第二义项才是“经济窘迫”。

“顿”被多数考生误解为“叩头”,原因之二是根据上下文推断不精,没能做到“确认、整合”。文本中“顿绝方苏”的上句是“每至哭踊”。这里的“踊”字是个“拦路虎”。“踊”字课文中未见,相当数量考生不能理解,于是就绕过“踊”,直接联系“哭”字。“每到哭的时候,就叩头晕倒”似乎讲得通;“每到哭的时候,就经济窘迫晕倒”则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踊”字是不能回避的。“踊”字虽然在课文中未见,但是可以推断。“踊”,形声字,形旁是“足”,可见应与“脚”有关。用“踊”再组一个词:“踊跃”,“踊”、“跃”同义复合。

    可知“踊”应该是“跳跃”的意思。于是原本的判断就转了向。“每到又哭又跳的时候,就叩头晕倒”不合情理;而“每到又哭又跳的时候,就疲劳过度以致晕倒”才合情理。

    这一例子,形象表明了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在古文阅读、答题中的重要性。

   

    [20·2007年全国Ⅰ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之轻者                 失:过错。

    B.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               祠:祭祀。

    D.帝善其不,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简析]这里,对推断加点词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便是照应性的重要信息,这里做了框定。这些实词,课内大多学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谏太宗十思疏》),“有能捕之者”(《捕蛇者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中”(《陈涉世家》),“秦王色,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积累是依托,确认整合是依据,可以判断出答案是D项。“挠”的意思应该是“屈服”。

[21·2006年全国Ⅱ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简析]这样一道三百多字的题目,关键的错误点只有B项的八个字: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文本上是这样的记叙:“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看来吕后既没有被“说服”,也没有“收回成命”。确认这一处“硬伤”的关键是读懂文本,读懂的能力要求是“确认、整合、发散”的有机结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