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5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三)
(2009-04-25 00:01:36)
标签:
杂谈 |
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三)
[例19·2007年宁夏、海南卷·18]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简析]题目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兼顾“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孺子牛”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鲁迅《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同学们都很熟悉,高中语文课文《琐忆》明确了“孺子牛”的含义:青年人。题目所问“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指的就是叶圣陶对年轻人的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和诚挚的爱护。
至于探究传记中写了“哪一方面”?就需要关注文章各段一级信息,斟酌取舍了。
第一段写叶圣陶“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题目是宽松的,兴趣是浓厚的,讨论是热烈的,指导是细致的,方式是启发的,要求是严格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密切交往和深厚感情,应不属于“襟怀孺子牛”的范畴。
第五段写叶圣陶“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这“年轻一代”受到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这一段还写了叶圣陶对年轻编辑的态度,他“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欣然采纳”、“热诚支持”、“及时提醒”、“予以纠正”,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这里有另两个方面。
对第一段和第五段涉及的三个方面归纳、整理,形成答案。
评分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崭露头角的探究性题目,考查内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答案又有着鲜明的文字依据。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确实体现。同时,“文学类文本”形象、间接、含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探究要求;“实用类文本”具体、直接、明朗,“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要求,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传统也同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