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2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一)
(2009-04-22 16:02:48)
标签:
杂谈 |
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十一)
我们再看看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就其所要求的“确认、整合”能力而言,与科学类文章阅读并无根本不同;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发散”,也就是说,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积累有着差异。科学类文章阅读,主要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逻辑能力的积累;文学类文章阅读,则主要要求对人情事理、生活情感知识和形象思维能力的积累。
[例15·2003年全国卷·18]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简析]阅读文本是柯灵的《乡土情结》,题目出在第二段。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唤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童年的烙印”总结归纳前面四句话。这道题目的实质就是压缩语段——把前面四句话173字压缩到28个字之内。我们对四句话的重要信息作了“框定”,形成四个要点。对四个要点再次提取归纳,形成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答案恰好28字,其精确程度不亚于压缩语段的要求。要实现这种精确要求,确认、整合、发散的结合至关重要。
[例16·2005年辽宁卷·18]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简析]这篇文章谈到“‘姐姐’的死”,只有一段文字,当然就是答题的重要信息。
我可怜的姐姐,我就那么一位姐姐,小时候我曾拿剪刀戳破她的手,叫她哭,还不许她告诉父亲,但是为了爱护,她永远不要别人有一点点伤害我,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样的姐姐,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一个孤女的流落的忧苦。他们活着……全都活着,活在我的梦里……
从这“重要信息”的语段里,我们还要再次提取“重要信息”。“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用的是什么字眼?用的是“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这每一个关键词语都表达着作者怎样的感情?锁定重要信息,进行再加工。将重要信息转化成为答案的过程,正是同学对人情、事理认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人文积淀充分调动和展示的过程。相关内容也要兼顾,兼顾的方式仍然是“剔除次要信息,锁定并转化重要信息”。
评分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护 “我”,忍受不懂事的“我”给她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份爱时,孤苦的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用爱来回报。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
尽管答案已经相当简单化、概念化,但已经不短。其中描红的部分是“重要信息”。回答问题,就是“写作”,是展示释放能力。这样看,回答中也需要次要信息。如果将重要信息比作红花,那次要信息就如同绿叶。绿叶有哪些?对题目的复述,对文本的归纳性转述,举例子,做分析,讲原因,都属于“绿叶”之列。
“评分答案”要点不够完备,条理不够清晰。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更理想的备考答案。
备考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而用了“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的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孤苦的姐姐挚爱、同情、痛惜与自己愧疚、遗憾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也表达着对不公平世道的愤懑与抗议之情。回忆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爱护 “我”,忍受不懂事的“我” 带给她的“痛苦”和“伤害”,“我”百感交集:姐姐生前,“我”没有尽一点倾听、安慰的责任,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母亲”般的爱时,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回报一份爱,甚至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无从让她听见。回忆令“我”在痛惜姐姐不幸命运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负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