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0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九)
(2009-04-20 21:56:29)
标签:
杂谈 |
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九)
现在,让我们以轻松快乐的方式看看现代文阅读吧。
如果老师提问学生:“可以有”是不是“就没有”?你会作何感想?千真万确,这就是一道高考题目。
[文句]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选项]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如果老师提问学生:“安眠物质”是不是“兴奋物质”?你会作何感想?千真万确,这也是一道高考题目。
[文句]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
[选项]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如果我们问三岁孩子:“几千年前”是不是“很早”?“800余年”是不是“还不到1000年”?你想他们会答错吗?千真万确,这还是一道高考题目。
[文句]“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
[选项]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三岁孩子不会错的问题,在高考中一定有相当数量的同学会答错。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三岁孩子面对的问题,是没有次要信息干扰的,纯粹重要信息的问题。次要信息的干扰力量就是如此之强——它能把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智力水平降低到三岁以下。
如果向十二万高考生提问:①“少而精”是不是“铺天盖地”?②“永乐以前”是不是“明清两代”?③“对比”是不是“融合”?你想结果会是怎样?
[例12·2006年北京卷·1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为了对照更直观,和前面一样,这里分别在选项和文句中用下划线标注了用于“定位”的重要信息,又框定了用来相互“对照”的重要信息。
[简析]四个选项对应的文句分别是:
[A]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
[B]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
[D]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
答案是C。正误如此鲜明的题目,得分率只有0.67。也就是说,十二万北京考生中,失误者四万。平均而言,其中有13333人不知道“少而精”不能“铺天盖地”,13333人不知道“永乐以前”不是“明清两代”,还有13333人不知道“对比”与“融合”是反义词语。
他们当然不是不知道,如果只拿重要信息来提问,他们当然很容易知道;他们是被次要信息的“婆娑枝叶”迷了眼,他们还当真以为是在阅读一篇关于古建筑的科学论文,在那里孜孜以求呢!
高考现代文阅读,实质是“脑筋急转弯”——由我们习惯的泛读、研读方式,转为精读方式。亦即:对“一词一句”确认、整合,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此外再无其他目的。同学课余读小说、看晚报,那是泛读;课内读数、理、化、史、地、政的课本,那是研读。泛读和研读,是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已经相当熟稔的阅读方式。精读,是惟有考试(或者说“高考”)才需要的阅读形式。从阅读层面而言,精读高于泛读,低于研读,它是研读的基础。
其他学科,同学们不会做题,很大的可能是能力所限;语文则不然,同学们做题错误的重要原因,是根本摸不到题目的门,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实际在考什么——题目所问并非题目所考。这种状况会有变化吗?变不了。事物的性质是由它所处的环境,它所具备的条件和他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