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8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七)
(2009-04-18 12:40:44)
标签:
杂谈 |
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七)
阅读中,要“关注句号”,一句话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关注句号”,就可以逐层落实句与句的比较、词与词的比较,从而实现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的根本目的。
所有这一切,有赖于一个“精”字。要摆脱芜杂的题海,精选题目,首先精选高考题目,精思、精练、精研。以使我们在确切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使既有的语文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调动和较大比率的展示。
这是“语文本色”的培养与训练,是一种向语文素养要高考成绩的高效备考。“语文”不是什么学问,起码不是什么大学问。语文能力,或曰母语能力,从来无非就是一种“比较、判断”的能力:或曰“斟酌”,或曰“推敲”,或曰“忖度”,或曰“品味”……
举例来看。
到了德胜桥。[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
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简析]这道题目的得分率是57%。解答这道题目,我们抱定一个目的:“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三个备选句子于是被简化为:①南风吹着垂杨,②绿水流来,③荷塘围着芦苇;或者进一步“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简化为三个词语:①南风、②绿水、③荷塘。这可以说主要是“确认”吧。
“关注句号”(我们特别把句号框定),语段共五句话,涉及方括号的是二、三、四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南风”、“绿水”、“荷塘”的根据,它们分别是“摇”、“绿荷丛中”和“两岸”,这可以说主要是“整合”吧。那么,备选句子的次序依次是②、③、①。至于语段的一句、五句和二、三、四句中大量的描述语句,都是干扰性的次要信息。我们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沉溺于次要信息之中;我们必须“昨夜西风凋碧树”,将次要信息一扫而空。
若剔除了次要信息,直接触及题目建立答案的基础,这道题目就演化成这样:
连线,使左右词语在意义归属上合理。
绿水
荷塘
如果真是这样一道题目,那对小学生也没有了任何难度。题目的答案就建立在六个重要信息的词语上,如果不这样,题目就没有确切答案;但是不能只考这六个词语,如果那样,就无法实现高考题目所必须的区分、选拔功能,所以必须以次要信息制造干扰。43%错误的同学,不是欠缺把握重要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他们是被次要信息迷了眼睛。就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只要高考的条件、环境和任务不改变,它就不可能改变。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A.③①⑥⑤②④
C.①②③⑥⑤④
[简析]我们在语段和备选语句中分别框定了重要信息。是以“确认、整合”为目的地动态思考得出的这一结果。横线前面是“在水上遨游”,它后面第一位置的语句应该是以“到岸旁嬉戏”为主体的③。这样,我们就剔除了B、C两项,将目标锁定A、D两项。A项最后位置是④,D项最后位置是⑥,这里,显然④中的“与人相处”,比⑥中“藏到灯芯草丛中”,更适合横线后面的“很喜欢接近人”。答案应该是A项。我们再看A项中间四个位置的①⑥⑤②,这已经是检查了:①“沿着水边”接⑥“藏到灯芯草丛中”合理;⑤“离开”接②“回到”也合理。至此,可以肯定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