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4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提纲(三)
(2009-04-14 02:49:44)
标签:
杂谈 |
[例1·2008年北京卷·5]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④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李清照
B.白居易
C.白居易
D.李清照
[简析]这道题目答案是B项。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如果记得“江州司马青衫湿”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当然更好;就算不记得,也应该知道“司马”是个官职,所指不可能是李清照。误判的最大原因,是误读题目,没有注意到题目所说“画线处所指”,而把“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整个语句当作了判断对象吧?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如果记得这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及其意思,当然更好;就算不记得,也应该知道号称诗仙的李白没有被封过什么“陈王”吧?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如果要求说出“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是哪位,确实还需要几分思忖,但这里只是要求选择,而选择对象有只有苏轼、辛弃疾二位,“继东坡”怎么还可能是东坡居士苏轼呢?④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记得《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抒发“幽愁发愤”之情的句子,例如“幽于缧绁”“圣贤发愤”等,当然更好;就算不记得,对前面三个“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总有两个可以辨别吧,那么④,能不能辨别已经无所谓。
这是一道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吗?是。但那只是表面形式。实际考查的只是基本常识、审视题目和浅显逻辑而已。
A.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8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简析]这道题目答案是A项。题目表面考查“标点符号使用”,其实,那只是考查对语言中重要词句把握的切入方式。B项“介绍”后面,不应该用冒号,因为它与后面的语句之间没有停顿。C项的书名号,应该用引号,因为“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是一项策划,不是一本书、一篇文章。D项的问号,应该用逗号,因为句中“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并不是一个问题。对于冒号、书名号和问号专业术语意义上的定义,并不是判断其使用正误的关键,对重要词句的确认、整合才至关重要。
[例3·2005年辽宁卷·6]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简析]这道题目涉及到“修辞方法”这一“专业知识”领域,B项就是答案,是“不正确的一项”。但是选项的错误并不在“修辞方法”的判定,那只是虚晃一枪;选项的错误在于“表达效果”——用“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描写“万里长城”,是不恰当的、是相当拙劣的,解释为“生动优美,新奇鲜活”,是不正确的。这里要求的不是静态知识的梳理,而是对语言中关键词句的动态把握。这道3分的题目长达600字,只错在“生动优美,新奇鲜活”8个字的一处“硬伤”上。这种现象不值得审思吗?
但是,偶或在试题中出现的这些“专业术语”,往往会牵动“只关注试题表面”的应试神经,于是,贯彻“知识体系”的“知识网络”、“知识树”在众多备考资料里大行其道,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