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1月28日: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一)

(2009-01-28 22:52:42)
标签:

杂谈

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范(一)

——从“写”的角度谈简答题目备考

北京    王大绩

 

语文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读”和“写”;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吸纳”和“释放”;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归纳”和“演绎”。

高考语文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读”“写”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的训练价值。从考生的角度看,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简答题目,都是“读”“写”综合,以“读”为主,以“写”为辅的题目;从阅卷人的角度看,他首先接触到的,则是考生“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写”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要用“综合”的眼光对待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等简答题目——读诗、读文,是品味文字,在调动同学的“吸纳能力”;答题,则是诉诸文字,在调动同学的“释放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展示。

从这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率和辐射全卷的效果;从这样一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语文备考就有了覆盖各科和影响人生的意义。

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目在理解恰切、要点完备的基础上,还要做到: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答题规范”。

这不仅只是答题的规范,更是思维和表达的规范,是语文素养和做人品味在规范中的提升。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

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包括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中的日积月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此,认识试题规律并强化对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

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因为对题海的盲目和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供阅卷评分时使用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并顺势将惯称的“参考答案”,改称“评分答案”,以使其得能各司其职,莫相僭越。“评分答案”,只是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

“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礼。

“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它所瞩目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素养和做人素养的综合提高。这是一种将语文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轨道,摆脱应试教育桎梏的尝试。

我坚信,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人不愿或不能给出恰切“参考答案”的状况下,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义务。

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就是促进语文学习回归“本色”的努力。因为,备考中的这一过程,必须排拒专业术语(梳理、解释语文)和方法套路(涂抹、包妆语文)对语文备考的扭曲,必须依托,因此呼唤学生知识、思维、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能力的积淀。而这积淀,源于平日的语文学习——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习。

下面,本文将分别举例说明,至于“备考答案”的形成过程,当另撰专文。

 

㈠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答题要有具体内容,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术语、笼统的概念。

【例1·2007北京卷·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评分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

[点评]“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备考答案]我的理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也一直生活在对沅水的怀念里,沐浴着沅水的光辉,他的生命和千里沅水一同流淌,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直至爷爷生命的终点也没有熄灭,所以这位评论家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例2·2008全国Ⅰ卷·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⑴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⑵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⑶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评分答案]

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点评]

⑴“反差巨大”和“惊喜之感”,都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⑵“城砖”和“历史文化气息”,都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⑶“人生经历”“感触”差强人意;“哲思和诗情”,则过于笼统,不够具体。

[备考答案]

作者在广袤荒凉、草木稀少的戈壁滩乘车远望林带,萌生出一种隐约的期待。及至进入林带,突然变换为一种迥异的景观:如江南水乡,绿色葱茏,树海无边,万木争春。作者顿时感到无限惊异和喜悦。惊喜之余,仿佛整个身心都得到滋润。

尽管如今古阳关已成历史陈迹,但乌黑、细腻、坚硬的阳关砖残存还俯拾皆是,昔日用阳关砖磨制的阳关砚方便独特,其中似乎渗透出历史的气息,这使我从凄冷的阳关古城感觉到几分文化和历史的暖意。

这些戍守阳关的将军和士兵频繁战斗,苦苦思乡,出生入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们积累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凝聚成关于生命、家国、文明和战争的种种哲思和诗情,震撼着后人的心灵。

【例3·2006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评分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点评]第一问:“美好的人际关系”和“纯真而质朴的友情”,不够具体。第二问:“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过于笼统。

[备考答案]第一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乐趣。诗人在与乡邻的交往中体会到浓浓的自然、质朴、真诚、醇厚的愉悦情愫,这让他觉得由衷的快乐和满足。第二问:这种乐趣是通过朴实的描述和抒情表现出来,洋溢在全诗字里行间的。开头两句描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人的感情和兴致,缘自和谐的人际氛围,他要用诗歌来吟咏。中间六句对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示出这种乐趣的具体内容。经过邻家门口就要打招呼,有酒便一起来喝,彼此关系亲切、自然;农忙时各自去忙,稍有闲暇就会思念,相互交往浓醇、无碍;碍;相互思念就披衣聚谈,说说笑笑从没有厌倦的时候,亲如一家,无拘无束。结尾四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这种和谐的、完全不同于官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的珍惜留恋和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