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日照---明望台上望何人(1)

(2005-11-23 19:49:58)
分类: 老家日照

明望台上望何人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宣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上》

2200多年前,韩非子在孤愤之余,信手一涂,后世中国人就多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滥竽充数。

记得小时候学这篇课文,很佩服齐湣王,南先生吃了那么多年混饭,齐宣王到死都蒙在鼓里, 湣王一上来就把他揪了出来。后来读了几本书,才知道湣王原来是个亡国之君,湣王是后人给的谥号,有等多种写法,但无论怎么写,都是一个意思——“湣王者,昏君也。

前些日子偶然翻开一本《日照今古》,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湣王葬身之地竟在日照。随后找来县志,光绪《日照县志·古迹》上记着:“湣王台,城东十五里,相传齐湣王走莒时,筑台于此。”因担心这是扯虎皮当大旗,遂追根溯源,查到《重修莒志》,查到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通史》先秦卷,进而打开《东周列国志》和《史记》、《资治通鉴》,终信其言。

具体说,秦楼街道的东、西明望台村,原名“湣王台”。

1

用今天的流行说法,齐湣王是个“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中,既曾:“残燕灭宋,辟地千里;败魏割楚,威加诸侯,鲁卫尽已称臣,泗上无不恐惧,旦晚提一旅兼并周室,迁九鼎于临淄,正号天子,以令天下,谁敢违者”,险些先于秦嬴政而成“始皇帝”,但最终又国破家亡,被活抽其筋,吊在屋梁上三天方才咽气。

齐湣王,本名田地,公元前301——284年在位。应该说,湣王执政,是田氏代齐后的最鼎盛之时。战国时的齐国与春秋时的齐国不是一回事,春秋时的齐国是无饵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子牙的后代,史称姜齐,以齐桓公称霸为巅;战国时的齐国是田姓之国,通称田齐,其始祖是陈国公子陈完,即田仲子。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虽只是补锅、修鞋等靠手艺吃饭的人的头,但从此陈氏家族就在齐国扎下根,绵绵延续,枝繁叶茂,到其四世孙田无宇时已官至上大夫,其后田乞、田常子、田襄子都在齐国做官。有关此事,《左传》、《史记》都有记载,但《左传》里皆称陈氏,《史记》中都说是田氏,陈完之后什么时候、为什么改姓为田,书上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世家》里就是一句:陈公子奔齐,以陈氏为田氏;如从其两千多年后的《唐书·宰相世系表》看,陈氏改为田氏,是因在一个名的地方收提留

完奔齐,以国为氏,既而食采于田,又为田氏。

这里“食采”的意思,在古时候是指君王划出一块地来,把此地的税收赏给手下大臣。而据《通志·民族略·以国为氏》记载:

田氏即陈氏,陈历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子御寇,敬仲避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公元前391年,田襄子之孙田和把姜齐的最后一个――齐康公打发到海边,自立为君。五年后,周天子鉴于生米已成熟饭,被迫正式封田和为齐侯,后经田侯剡、田齐桓公午、威王田因齐、宣王田辟疆至湣王田地。

湣王继位后,承祖、父之威,当年就约韩、魏大举攻楚,在纰水与楚军隔岸相持六个多月,终于在垂沙打败楚军,迫使楚国屈服,送来太子做人质。打了骡子马惊,秦国也紧接着乖乖地送来泾君押着。尽管如此,五年后湣王还是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逼迫强秦割地求和。随后,三国乘胜伐燕,“覆三军,获二将”。公元前386年,湣王灭宋,一统天下就在眼前。

但时去运背仅短短两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与国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永远的,最终只能是错综复杂的利益。公元前284年,因湣王树大招风,燕上将乐毅统率秦、韩、赵、魏五国联手伐齐,兵分五路,势如破竹,半年内连下齐70多城,齐军望风披靡,燕军兵入临淄。《战国策·齐六》载: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

湣王和众臣连夜仓惶逃到莒地,乐毅率大军层层围住,因莒城四周一马平川,于是命令手下在城外垒起高台以侦察城内情况,由此就在莒城东南约三华里处留下一堆像小山似的巨石,历代相传称此台为“乐毅垒”或“乐毅台”。时至今日,虽经人类与自然的双重剥蚀,“乐毅垒”越来越矮,但仍有一段长百多米、宽五米左右,由青石、红石、沙石、花岗石垒成的石色驳杂的“青史”,穿过2200多年的时空,在顽强地证明着那段烽烟迭起、旌旗翻卷、金戈铁马、尸骸遍野的岁月,使后来者顿感:

古城东望草萋萋,未许长河限马蹄。

负郭千廛成壁垒,提封千里卷青齐。

霞明远树惊烽火,风动寒涛忆鼓鼙。

往事已醒蕉鹿梦,空余残址对流澌。

--张裕牒(清)《乐毅垒怀古》

且说湣王奔莒后,以尽割淮北之地为条件,向楚国求救。楚王派大将淖齿率兵20万赴莒州,行前吩咐:

齐王急而求吾,卿往彼可相机而行,惟有利于楚,可以便宜行事。

由此,注定了湣王的悲剧性结局。

公元前284年,淖齿至莒,尽管为拉拢淖齿,湣王任命他为齐相国,以大权相托,但湣王忘了最根本的一点:绰齿先是楚将,尔后才是齐相,他首先代表的是楚国的利益,必以楚国利益为处事标准。果然,淖齿见齐大势已去,知救齐无功,便借齐湣王阅兵之际把他抓了起来,一杀了之。

如此血雨腥风之事,司马迁真不愧是大家大手笔,在《史记·田敬仲世家》中竟一言概之:

楚使淖齿救齐,因相齐王。淖齿遂杀齐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相比而言,《汉书》“田单列传”中多写了几行:

乐毅伐破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力攻之,绰齿既杀湣王于莒。

此地,即今东、西明望台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