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去过的寺庙不多,在斋堂用过素餐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但就是这少有的几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是大约十多年前,我去南岳古镇的东街上的祝圣寺吃午饭,(僧人过午不食,所以全是吃午饭)。祝圣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原名弥陀台,据说在这里许愿特别灵,而且不用还愿。不进去烧烧香,等于枉来一趟,我便糊里糊涂跟他们去了。
午饭很丰盛,摆了满满一大桌子。所有的菜基本上都是用蔬菜、面粉和豆制品做的,而且菜名都跟佛教有关,比如花开见佛,罗汉聚会,六根清净等。在此之前,我也吃过北京广济寺素菜,上海法华寺的素菜,但不知道素菜有这么多讲究。我发现祝圣寺跟其它地方素菜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除个别菜肴的独特制法外,大多素菜都带酸辣,完全可以归到湘菜菜系。这真是蛮有意思,我奇怪我为什么没有在北京的素菜馆吃出豆汁和炸酱面的味道。
每上一道菜,陪我们吃饭的祝圣寺住持都要介绍了一遍,其它的菜忘了,我只记得他说六根清净是用六种蔬菜(香菜、芹菜、萝卜等)的根做的,有清热提神醒脑的功效。吃饭之前,爬山时被雨淋个浸透,虽然回酒店换了衣服,还是浑身发冷。喝了这六根清净汤,果然舒服多了。老住持还介绍说,南岳素食始于东晋年间,随佛教传入南岳而盛行。最初只是僧人斋饭,后来上山进香的人增多,进香时禁吃荤,而携带素食又不方便,于是各寺庙始设素食铺卖。长此以往,技艺渐臻精巧,花样越来越多。1镇上饭馆,均擅长制作的以茄类、豆类。面粉、面筋、百合、草莽、莲藕、红白罗卜及各种瓜菜为原料,仿制成鸡、鱼、肉、蛋。从外形看,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南岳素食,讲究的是色、香、味、形,每道菜的烹饪都很精细,且很注意营养,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尽管这些信息,现在在网上也能看到,但这种经历对我而言,仍不失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我注意到整个吃饭过程,老住持几乎不动筷子,只是笑咪咪地看我们吃,可惜我忘了他的名字。
去年夏天,我去海门的余东镇去玩,顺便到镇子里的法光寺转了转。这个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海门市境内唯一留存的明代古刹,历来香火旺盛,但面积不大,没一会儿就逛完了。当时快到中午,一个僧人举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几盘菜(茄子莲藕一类)和一碗米饭从我面前经过。我心生好奇,便跟着他径直上了一栋二层的小楼,并跟着他来到一间经堂。里面香雾缭绕,鼓乐齐鸣。很多僧人正在念经,应该是《供养偈》。边上还有很多居士,场面令人震撼。仪式结束时有僧人把托盘里的饭菜用筷子尖挑出一小点儿,供奉在佛像前,然后又把托盘端到斋堂给僧人食用。斋堂不对外,没能吃上这样的饭菜,多少有些遗憾。
想不到第二天上午就接到释隆皇住持的邀请,让我们中午过去吃斋饭。菜肴品种之多味道之美就不说了,印象深刻的是一道豆制品做的鱼,从外形到口感都足以乱真。特别是这鱼不但有鳞,肉里还有刺。虽说是素斋,却比肉还下饭,不由得连吃几碗,也不顾吃相难看。
上个月去汶上的宝相寺,参观结束时正值中午(又是中午,呵呵),虽然当地安排了宴请,我还是想去斋堂垫吧垫吧,比如来碗罗汉面之类的。宝相寺的斋堂叫五观堂,(后来查了一下,五观大概的意思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坐落在一个类似偏房的小院里,我们进去时,看到一个中年僧人正坐在一张矮桌前吃饭,他对我们几人不速之客的出现表现出有些诧异,屋里还有两位女居士在打扫收拾。门口的桌子上摆着三个铝质的大盆,里面分别盛着闷扁豆,西葫芦炒木耳和稀粥。稀粥盆落了一只苍蝇。墙上写着两个电话号码,号码旁分别标明菜,馒头,大概是负责给斋堂送餐的。这时,阿坚让我看斋堂门口贴着一张打印的通知,上面写着:为珍惜十方供养,落实寺院《丛林管理规约》,规范斋堂管理,经宝相寺寺务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从九月二十号开始,非寺管会所管理人员,不在寺院斋堂用餐。特殊情况须经客堂批准。望大家谅解。特此通知。落款是宝相寺寺务管理委员会(公章),发布时间是2010年9月20日。
本想再多打听一些关于斋堂的讲究或者规定之类的,一转身发现导游小赵不见了。出了院落,过道里仍不见小赵的踪影。这真是太奇怪了,就是狐狸精遁地也还得有个变的过程吧。一个漂亮的导游,光天化日之下,咋能说没就没了呢。当然,这么说是玩笑,丝毫没有责怪她的意思,她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她的本职工作,可能只是不想继续跟我们添乱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