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的饭局8

(2006-07-31 10:09:35)

老柳跟我差不多大,长得有点五大三粗,夏天一般穿短裤、拖鞋,言谈举止有点痞劲,他留长发,扎一小辫于脑后,大约是他的头发偏少偏软爱出油,他那小辫软塌塌油腻腻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与他喝多后丰富的面部表情恰成对比,因此在正面是看不出他梳小辫的,正面看他就是一背头。老柳开一辆切诺基,接人送人时开,赴饭局偶尔也开。

 

我见过不少另一路玩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先不说那身行头(马褂、圆口布鞋)是否美观有没有必要,关键是他们一提起传统文化(茶啊酒啊花鸟鱼虫坛坛罐罐)立码两眼冒光,继而侃侃而谈不说出个花儿来誓不罢休,你若说得好玩倒也罢了,可惜我一次也没觉得他们说得好玩过,完全是自我陶醉且一点不顾及听众反应,这也罢了,更有甚者,有的人竟然开始瞎编,有一两回,我听得实在难耐便打断某人向其提问,彼时这位老兄正捧着个罐子左看右看远看近看,我问,这什么年代的?他说,清代的,我问,怎么看出来的呢?之后这位老兄跟我说了一大套,我是一点没听懂,以我对他的一贯了解(死要面子煮熟的鸭子嘴硬的那种人),我觉得他在瞎编,看着他一边摆活一边想词的那个劲(他已经有点脸红脖子粗了),我只得频频点头装作懂了,他长吁一口气,将罐子放回原处,一副大功告成的样子又加了一句:清,而且不超过××(他说了一个皇帝的年号)。

 

他也了解我,他大概隐约知道我根本就没信我也不会再追问,我只想早点结束这场枯燥的瞎编乱造,但他偏偏还是要加上这么一句行话作为总结,我不知这算不算行话,反正在我听来像。我相信,倘若我问他茶为什么只倒多半杯而不是加满,他也会跟我说出一大套。

 

    当然我不是说喜好传统文化的都爱不懂装懂,干什么都有蒙事的,我只是搞不明白这些坛坛罐罐有什么可令人激动的,而且价格贵得令人发指,当然也包括西方古董,比如中世纪的一把火枪之类的,最直白的说法,就是这些器物之中有着丰厚的文化积垫,暂不说大多数这些器物包括字画,我看不出有什么文化,你可以说我不懂,那么对我这种不懂的人,它们就没文化,即使是有文化,又怎么样呢?我承认那些坛坛罐罐乃至书画作品蕴涵了工匠或作者的心血乃至才华,那么那个器物或书画作品更多的跟那个工匠或作者发生意义,千百年后的我们跟着瞎激动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和老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