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跟我说:“现在中国人了解日本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你看那么多光碟那么多日剧,还有那么多动漫,网上非常多,想看什么流行几乎跟日本同步,书店外国文学的小说书架要数日本的最多!”的确,学生们说的上述感受都是正确的,不过仔细想下,事情也有它另外的一个方面。
因为所谓的“了解”如果完全出自于外部传送过来的信息之上的话,或者换句话说,外部是我们唯一的信息源的话,那这个享用的过程也许会变得“被动”起来,其被动的原因是你未能进入对方,而只有打开门窗观望而已。了解日本文化需要“进入”,同时也需要通过“进入”发现被日本人忽视的日本,从而丰富中国人的视角。因为我一直相信,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了解日本的民族。
策划本届摄影展的最初动机出除了如上所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我“进入”到阪神地区已经很多年了,原来陌生的风景已经变得熟悉了,原来的陌生人已经变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当我为这回展览在天津市举行而忙碌的时候,所有这些过程虽然是跨越国境的,但一旦被封锁到一个密封的空间内,同样考虑照明,同样考虑参观者如何步入大厅时,国境的意义一下子就消失了。
其中的道理也许是简单的,因为我的面前有了一个“所想”!说来也巧,假如不是我眼下居住的日本这座城市恰好是村上春树少年居住过的地方的话,也许我不会像现在一样阅读村上文学,也不会像现在一样阅读他的经历。风景是不变的,说得准确些,风景不容易变,每天来往于同样的风景中,有时会想它几十年前的状态,海是否比今天蓝?天空是否比今天高?类似这般不需要任何答案的猜疑或许就是一个情“所想”的产生机制。
所谓“所想”,也是一个对悬念的解答,尤其对我这个异乡客来说,了解日本文化的很多出发点都是从悬念开始的,而悬念是“所想”的始发站。人有了疑问,往往会追溯,越追越疑,最终形成一个悬念。阪神沿线除了村上春树之外,还有谷崎润一郎和远藤周作等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小说,而这些一直将成为我的“所想”,今后将继续和中国的艺术家们一起来解答。了解日本,其实需要这样的“所想”聚焦。
〈本文系日本神户《阪神观写真展》策展人毛丹青/序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