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顺利结束了《阪神沿线-村上春树的心象风景》影像艺术展后,这些天开始忙乎神户市的布展,所有这些过程虽然是跨越国境的,但一旦被封锁到一个密封的空间内,同样考虑照明,同样考虑参观者如何步入大厅时,国境的意义一下子就消失了。

其中的道理也许是简单的,因为我的面前有了一个情节!
说来也巧,假如不是我眼下居住的日本这座城市恰好是村上春树少年居住过的地方的话,也许我不会像现在一样阅读村上文学,也不会像现在一样阅读他的经历。风景是不变的,说得准确些,风景不容易变,每天来往于同样的风景中,有时会想它几十年前的状态,海是否比今天蓝?天空是否比今天高?类似这般不需要任何答案的猜疑或许就是一个情节的产生机制。所谓“情节”,也是一个对悬念的解答,尤其对我这个异乡客来说,了解日本的很多出发点都是从悬念开始的,而悬念是情节的始发站。
人有了疑问,往往会追溯,越追越疑,最终形成一个悬念。比如:村上春树曾经说他小时落到了一条小河里,而且,河水的冰凉以及落下去的瞬间至今不忘,而这个情节是我眼下几乎天天都要路过这条河,于是,会想起他的文字,甚至会在同样的季节特意去看下这条小河。了解日本,其实需要这样的情节聚焦。
上下的相关图片是天津美院展出时的情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