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日本读者在内,新浪网友也有很多纸条问我这个问题。看上去,讨厌谁比喜欢谁更叫人来劲,这就好比马路上见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有人搀扶她不会引起什么注意,相反的是,如果老太太跟谁一旦吵起架来,拳打脚踢,必定会吸引大批看官。负面的场景容易激化人的感情,
同样的道理,观察日本人似乎用不着“讨厌”或者“喜欢”,抛开感情用词,直接用“看得顺眼不顺眼”就行,因为这个表达比较中性,拿事儿说事儿,不往大了说!“不顺眼”包括好奇,不可理喻,乃至百思不得其解等等。
比如:最近去了日本的乡下,看到当地过节的热闹场面,一个老人面对群魔乱舞的男人狂喊:“跳起来呀,跳起来!往死了跳呀!跳呀!”
他一边狂喊,一边反倒被小孙女打,也许老人自个儿觉得这是一种亲昵的表示,可站在一边的老人的儿子却一个劲儿叫好:“打爷爷打得好!”
虽然上述的一切都是在笑语欢声中进行的,但从儒家的角度上看,这个找乐般的暴力怎么能从小灌输呢?日本社会所谓的“敬老”也不知消失到哪儿去了?老话说“打是痛骂是爱”,弄不好,日本是颠倒过来的?不是老人对孩子,而是孩子对老人应该如此?
顺便说下,日本人的客套有时也让人看不顺眼。比如初次见面,寒暄一番以后,日本人会跟你说:“今天认识阁下很荣幸,下次请让我来拜访吧。”
话说到此别以为是真的,大多数只是客套而已。假如你马上跟上一句:“好的呀。您说个时间吧,我恭候您的造访。”
这时,日本人马上会笑眯眯地回答道:“让我调整一下时间,回头再联系吧。”
话说到这儿,大多数都石沉大海,而且也没谁来拜访你!
不可否认,类似这些看不惯的日本只是我的个案,没有任何代表性,而且我相信,对日本产生的厌恶与好感无非都是每个个人的感受,无公众所指而言。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日本老人,先进了神社拜了拜,然后又去了寺院口念“阿弥陀佛”,最后迈着小碎步走进了一座基督教的教堂。日本人究竟信奉谁呢?以下视频是刚才说的日本老人和他的小孙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