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天津旧城的一些记忆

(2008-07-20 16:04:24)
标签:

北京

奥运

吴若增

情感

分类: 人海冲浪

  我虽说“旧城”,可无论对国内哪座城市,恐怕现在都得这么称呼,因为发展速度这么快,不知不觉中,你曾拥有的鲜明记忆也许会突然蒸发了,不止一次,我的感觉都是如此。

 

  最早去天津已经是将近20多年前的事儿,当时为了参加一个文学理论的讨论会,因为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初来乍到,整天诚惶诚恐。后来承蒙文学所刘再复所长的推荐,一路火车下去,没跟别人搭帮儿,直奔了会场。

 

  其实,本来是想跟谁一起去的,因为周围大都是名气很大的学者,那时也没有“粉丝”这个词,更不懂跟人请教其实也没什么。即使喜欢读特定的人的文章,可当面闭口不说,装得跟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一样。新来的所员嘛,什么事儿都怕张牙舞爪!

 

  那个时候觉得挺开心的事儿莫过于为哲学家李泽厚提包儿,他径直走向讨论会场的主席台,我跟在他后面,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而我紧紧随后,心里有一丝得意。

 

  得意只有一丝,没有发生任何膨胀。天津的讨论会因为有了李老师的参加,所以觉得水准很高。如果你是一个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化界的人,我这么说估计能被你理解,而且当时那种热衷于文化讨论的气氛很容易被回忆起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道理是,今天的我们似乎没人再热衷于那类文化讨论了,关心的也都是课题研究和经费来源之类的杂七杂八的琐事儿。

 

  在天津的会上,我算最年轻。开会的最后一天做了一个关于符号学的报告,后来,报告的全文刊载到了《读书》杂志上。一直到了今天,每次回北京见当时的主编沈昌文老师的时候,我就对他说:“当时看到自己的名字是刊登在封面上的,觉得特别拿得到那么一股劲儿,这个劲儿至今也是新鲜的。”

 

  沈公听了听我说的,一直都在微笑,别的也不多说什么。

 

  其实,我在天津会上的最大收获并不是什么学术发表,而是结识了这个城市的作家吴若增,他是我进入文化圈儿最早认识的一个作家。也不知他最近好么?如果看见了这篇博文,能否给我个平安邮件呢? 邮件可以在新浪网上登陆后直接发纸条给我。

 

  他当时的短篇小说《翡翠烟嘴》至少读过三遍,但当着他的面,我还是装着什么也没读一样,因为刚进这个圈儿,实在难对作家本人盘问他的作品。吴若增看我像个小毛孩儿,这是他跟我说的。当天开完会,好像没有什么酒喝,或者当时压根儿就没有过酒吧喝酒的洋文化。

 

  我们和一堆人坐在宾馆的外边,面对海河,其他人都聊文学上的这事儿那事儿,可吴若增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虽然记得不那么清楚,但确实是关于旧城里的一些事儿,当时他说他的,我笑我的,而且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他是一个幽默的人!

 

  据说,北京直通天津的车现在只要30分钟就行。方便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说是“预想”,其实也不是,因为毕竟离开天津之旅已经很久。如果不是最近与天津结上缘,书房里又找出了《翡翠烟嘴》的话,我的这番话也许要再等多少年以后才说了。

 

  下月回北京看奥运,当然也想去天津看看。毕竟在那个年代,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愣头愣脑的,曾经围着旧城走过,而且是在一个美丽的清晨,同时也带着美丽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