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中国文学能输出海外,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是一件好事情!但凡社会事件也好,政治事件也好,每天叫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最多都是一些点,很难看到核心的内容。相对来说,文学往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表达,在很多情况下,文学更像一道人文的风景线。从历史上看,了解一个民族通过当政者的场合远远不如通过文学家,就象人们知道托尔斯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同一个时代的沙皇叫什么。

上图是余华小说的日文版样式,当然也是中国人文的一道景观。说它是样式,并非摆到书店里的装帧书籍,这个样式仅仅是为了媒体阅读,由出版商特别制作的。余华小说《兄弟》的正式出版是下个月,出版社是日本文学界的大牌文艺春秋。
日本以文宣领先的出版社遇到要全力推荐的作品时常常采用这类做法,通常叫“预读本”,内容跟正式出版的一模一样,但为了配合书籍的出版,需要提前亮,于是连同简单的封面设计〈仅限双色印刷〉让媒体或者有名的作家事先阅读,这样等到正式发行的时候,可以收到推荐性的介绍。
实际上,这类做法也是公关的一种,显得文质彬彬,是颇得技法的广告行为!另外,出版社之所以这样做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邀请原作者,接下来可以在媒体上做秀。
为了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尽可能多的销售,这些年日本的出版商花了不少精力,今年以来,从莫言和苏童的小说日文版的发行,一直没少观察,发现日本的大出版社只知道中国是热点,文学也应该是,但具体到书市上的反响似乎又抓不准。
因此,在这样一个值得期待的日本读书市场上,余华小说的登陆也许是一块试金石,因为毕竟,他的长篇小说《兄弟》创下了国内销售百万册的记录,成为这些年罕见的文学市场现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兄弟》日文版的翻译泉京鹿女士,她几乎是日本头一号职业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最近刚出版的安妮宝贝小说的日文版受到好评。
有人说:“文学无国界,情感可交流。”
不过,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当红于中国的小说未必能火到国外,同样的道理,遭国内冷遇的小说也许能火到异域他乡!
反正,我觉得,只要有中国小说不断输出海外,就值得我们期待,而且这种期待越多越好,让世界通过文学知道中国了解中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