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北京国际书展引发了媒体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的思考,今天读到《北京晚报》和《中华读书报》的相关报导,越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关心的事儿,尤其像我这号动不动就喜欢聊文学的人,更愿往细节想。
中国文学急需“造势”,因为没有“势”,所以难于走向世界!
其实,《北京晚报》采访的两位海外文学经纪人都说出了这个道理,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有感而发的。更何况面对欧美市场,一个无法用汉字商量的图书市场,想要树立当代中国文学的牌子谈何容易!
单从这一点上说,日本文学走向世界的做法是值得思考的。先不说日本出过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大师,只要看一下村上春树在国际书市上有多火就能知晓几分。这跟法国政府为了自己国家的文学走出去而发放补贴差不多。
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走出去,其背后注定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这个支持需要高端的智慧。
在今年3月份的巴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大学〈INALCO〉召开了一个《国际谷崎润一郎文学研讨会》,为欧美市场的日本文学造了很大的声势。
无疑,谷崎润一郎是当代日本文学的一座高峰,许多作品也被翻译成了西文,但据组织者之一,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介绍说,他之所以搞这样一个研讨会关键是想从推介整个日本文学的角度考虑。
起先,这位教授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任何资金上的援助,偶然一个机会碰上了一位研究谷崎的法国学者,他们说起10年前意大利的威尼斯曾经搞过一个类似的小型研讨会,气氛很好,如果能在巴黎搞大的话,势必对谷崎、乃至对日本文学的国际上的理解都有“造势”的作用。
于是,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喝得高起来,对法国学者夸下海口;“我可以招集世界上研究谷崎文学的人全都自费飞到巴黎,只要你解决开会的场地问题,我们这事儿就算搞定!”
看上去,这位日本教授很豪爽,但实际上他的研究恰恰是从世界角度来关注日本文学的,令人佩服的是,他并没有说酒话,当法国方面通知他场地问题已经搞定的时候,他转过身就向日本政府申请了资助,把与会学者的车马费全解决掉了。于是,一个在法国巴黎讨论日本作家的国际研讨会就隆重地召开了。根据我手头上的资料来看,与会者除了欧美主要国家以外,罗马尼亚和中国也派出了学者参加。
所谓“为文学造势”无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中间需要一个非常投入的人,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川端康成生前承认自己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全靠翻译的功劳,大江健三郎更是因为他自己精通法文,而取消了语言上的障碍。
总之,上述这些例子说明一个道理,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就必须从世界思考中国文学。换句话说,面对世界,中国文学急需“造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