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今天很热,气温38度,而且天又闷!
不过,感觉还好,上午在“首届中国高校日本历史文化高级讲习班”上的报告讲起来也许有些凉。因为我说;“名著《菊与刀》写了一个完全死掉的日本文化!”
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浙江工商大学,两个单位都有我尊敬的学兄先辈,难得这样的机会跟全国研究日本问题的学者专家坐下来一起讨论,觉得挺充实。
《菊与刀》的女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很漂亮,也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物,这个我在《女同性恋者和她的名著》一文中写过,后来《钱江晚报》的一位编辑跟我直接联系,说把这篇文字按原样儿刊发了。
其实,《菊与刀》这个书名本身代表了“死亡”的意思,菊花是为了吊唁死人而用的花,刀是为了杀人或者杀自己而用的最终凶器。
书中的“刀”并不是攻击谁的象征,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日本人为了表现武士道的精髓而配置的,这是《菊与刀》的潜台词。还比如;日本的庭园也好,甚至包括所谓的自然景观也好,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人工的痕迹,杉树要剪枝,修得像一个电线杆儿的顶尖倒立了一把雨伞一样,松树要剪圆,剪得像马桶盖子!
美丽与死亡是同一个意义!
用一个反话来讲,所谓《菊与刀》其实就是对活的日本文化的全盘否定,难怪作者本人从未去过日本,就像一个面对死者的人,你无法进入生者的存活空间!
日本人喜欢杀死一个自然,为的是建立另一个自然,而这个自然必须要按照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得以操作得以摆弄。
于是,当这样一个自然被关入日本人的思维意识当中的时候,日本的文化也就死了!无疑,《菊与刀》是一部名著,但同时也是一本争议很大的书。
对这样一本书,如果我们反过来读,从“死”往“活”里读,从假设往真实里读的话,或许能为研究者打开另外一条思路。
这就好比女作者本人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传奇一生,同样也会后人的阅读带来更宽泛的解释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