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女编辑管我要一些信封和邮票,如果样式觉得漂亮的话,她打算做到我的书里面。幸亏她这么说,其实想一想,这么多年我已经不再写什么信了。
网络、还有MSN,包括网络电话,手机,这些发达的手段把许多信件都给撵出了局,没什么商量。这是对我个人而言的,并不代表任何普遍性。
有人形容网络上的博客是个“粪坑”,谁都可以往里拉撒。见好了,跟贴写个赞美的话,见不好了,就可以开口大骂,反正没人知道,就像一个人上厕所都是自个儿看见自个儿知道一样。其实,遇到这类情形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网络本来就为表达者开放的广场,跟着别人的后面说,或者自个儿说,其“说”的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网络可以缩短现实的距离,比如刚才有一个熟人正在英国,MSN一联系上,我就很快忘掉了她在很远的地方,还以为她就在我眼前的屏幕背后呢。
这些异样的感觉之于信件来说是不可理喻的。另外,自从开设了阿毛博客,我这里不断接到直接发来的邮件,而且许多都是业界人士,报纸啦杂志啦,还有几家出版社。有一次收到这样一封邮件;“毛先生,读您的博客知道您在京都立命馆大学担任讲座。我认识一位日本朋友,跟她是在长城上遇见的,我们还一起拍了照片。麻烦您,能帮我把照片送给她么?跟她说我很高兴认识了她。”
这封邮件还带了一个附件,打开一看的确是一张照片,两位少女笑得像春天开放的花儿一样。不过,这件事我帮不了忙,大学好几万名学生,哪儿找去呢?
网络上拜托人似乎跟你眼前拜托你一样,跟你生来就是她的铁瓷一样,一点儿含糊也不讲。我觉得这封邮件恰恰说明了网络缩短了现实的距离,虚拟空间中的人与人似乎是肩并肩的,没有不能问的没有不能办的事儿。
发给阿毛博客的邮件还有更神秘的更精彩的更搞笑的,往后慢慢写吧。顺便说一下,所有的评论和留言,我都是要看一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