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ennale”这个说法大致上是指“艺术节”。
神户市准备投资一笔大钱于2007年夏季搞一个艺术节,其中也包括一些企业的赞助,规模不小,市长出面牵头儿,目的是为了把震灾之后的负面形象打消,恢复神户原来比较洋气也比较时尚的面貌。
去年年底,我被选为了组委会的委员,每月都跟一群贤人高人开会,经过了几个会合已经渐入佳景。组委人数不多,所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但同时也是各位之间的比武,因为每人的想法不同,有说西的,也有说东的。我在神户住了这么多年,震灾也经历过,认路认得比老家北京还细,当然对神户以往的景观还是能琢磨出来的。
孙中山闹革命的时候,曾经受到华商吴锦堂的照顾,从舞子港下船后坐的马车即使拿到现在看也是非常威风的。孙中山跟宋庆龄结婚的时候是由一个日本人做的证婚人,这份誓约书一直到现在还保存在“移情阁”的孙中山纪念馆里。而且,宋庆龄1981年来访的时候还特意为这份誓约书写了一行竖排字,好像是“此为真品”之类的意思,但不知道她写这个字符的意图是什么。另外,郁达夫写过一篇散文《归航》,其中也描写了轮船驶往神户一路的美景,给我的感受很深。
神户是一个港口,洋人过去都住在山坡上,一面靠山一面观海,现在这个大模子也没变,到了异人馆那些小街上,似乎随处可见西方式的建筑,铜像雕塑啦、梧桐树啦、教堂和清真寺有时会叫人觉得这里不太像日本。
当然,搞艺术节除了细节不说,很重要的一条恐怕就是聚众。神户之所以给世间一个洋气而开放的感觉,也无怪乎这座城市有很多次都成为了吸引公众的存在,仅仅是孙中山那时访问神户这件事儿就占据了当时的报纸头版。宋庆龄在女子学校用英文做的讲演也是一个公众的话题。
这次艺术节能否有好点子出来么?我已经跟几位艺术家通了气,看看大家可以做什么?艺术是没有国境的,而且还是一个万国相通的语言。
我设想过,把一艘巨大的矿石专运船拖到港口,然后架起无数的集装箱,做出一个港湾风情,同时也是极其非现实的空间。 从个人来说,我十分喜欢蔡国强的爆炸艺术,看看他可否有更好点子呢?
下图是阿毛工作室与北京《新旅行》杂志共同制作的神户市的简介。
下图是当时赴日采风时与北京《新旅行》杂志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一行的记者摄影师的合影。拍摄地点是神户市内的明石海峡大桥,我们获得市政府的特别许可,爬上了高达300百米的塔尖。这是一座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吊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