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学生杂志
大学生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9,748
  • 关注人气:9,8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谈话让我不再悲伤

(2008-02-21 02:20:45)
标签:

缪斯

缪斯谈话

泽尔丁

情感的历史

校园

分类: 《大学生》—精彩文章
本文刊登于《大学生》1、2月合刊文/本刊记者陈薇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北京南五环外的一家打工子弟学校,破败的周围看不出一点京郊的影子,十几个女老师住一个大屋子,冬天烧炉子,夏天没有空调,微薄的课时费是全部的工资,没有任何的保险。越是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内心一点细微的挣扎和迷茫都会变得清晰,每个留下来的老师身后的故事够写一本厚厚的书。橙子老师当初是听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和《飞得更高》来到这家打工子弟学校的,那天正好赶上陆陆续续来交学费的家长,几百块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大笔钱,一块手绢包了一层又一层。
  
  来这家打工子弟教书前,橙子在一家颇具实力的国有企业上班。他2004年从东北大学毕业,非常顺利就在北京找到了工作。然而拿橙子的话,也顺利地过上了“白天上班郁闷,下班跟哥们打篮球发泄的日子”。尽管从事的工作和大学专业紧密相关,他却越来发现原本喜欢的销售不过是简单的买卖交换,让他提不起一点精神。生活不必累心,却无端苦闷,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考虑日子到底该怎么过,思考生命应该有的价值。
  平日里橙子利用周末在一家打工子弟学校作过几次志愿者,孩子们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充满希望的孩子们和艰苦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们恍惚的眼神里,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有老师教他们就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天底下做人是第一位的,要根本改变生活里的不如意,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得从根本作起,那就是去做老师。我为什么不能用自己受到的教育去帮助那些孩子?”
  做老师的想法就这样说来就来了。来不及证明自己是不是适合,橙子已经辞职背上行李,来到这家他关注已久的打工子弟学校:“我知道很苦,但我不是冲动来的。”
  
  日常的生活毕竟是重复为主,琐事压身,最初做全职老师的日子里,橙子的很多新想法并不能实施,很多东西泡汤,一次两次后就越来越失望。有点完美主义橙子,觉得做不好时不愿迁就,所以有一段时间情绪不好总会失控发火。父母的不理解,朋友的疑问,橙子也都一一经历过,最重要的是,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能做得特别有限,对孩子们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离开吗?继续留下?
  打工子弟学校里的孩子有很大的流动性。在其他公立学校,一到期末,孩子们之间的相互问候可能是假期你到哪里玩或者你考得怎么样,而这里的孩子问的却是:“下学期你还来吗?”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曾经有一个班级在一个学期内换了7个班主任。太艰苦,很多人为了生活离开,连学校成立之初的那些元老,也已经走的差不多了。
  在最压抑的日子里,橙子向学校请假在家躲了一个月,回家第一个礼拜舒舒服服的,但之后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想着班里的事情,想着班级里学生们的目光。整个人绷在床上:我到底想要什么啊,感觉比辞职前更加迷茫。
  
  那段日子,橙子最需要的莫过于情感上的支持和启发。回来后橙子和校长在办公室里谈了很久,出来后大哭了一场:“我不能这么走,我给孩子们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教孩子们如何坚强,自己怎么能碰到事情就倒,太没有说服力了。”有个孩子对他说:老师我感觉不认识你了,要重新了解你。更让橙子觉得惊讶的是,一位做muse访谈的女孩通过以前的志愿者千里迢迢找到他想做一个采访。
  访谈的地点就定在了办公室。坐在破旧的办公椅里,面前的一大堆作业本几乎淹没了身高1米8的橙子,身后的墙上贴着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水彩画和手工作品,一场橙子后来说“直问心灵”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每个问题总让他想起了很多事情:“当初怎么想到来这个学校的。从小到大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现在心态怎样,在各种想法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怎么办。”橙子发现原来自己做老师的想法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而现在,他教的数学孩子们学得再好,其他的功课不好,基础本来就差的孩子们还是进不了高中,微薄的力量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那,为什么决定不走了?权衡一下你的生活和工作,你觉得值得么?”问到这,橙子眼圈一下子就红了,眼泪默默流出来的时候,橙子回想起当时令他不舍的一点一滴。与其说这场对话一直聊到晚上,不如说橙子一直讲述了很久,记者一直听着,还留宿在了学校里,和女老师们一起挤在那间没有空调的大宿舍。第二天在教室碰面的时候,他们聊了更多的教学方法,以及怎么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
  陌生人的肯定和尊重更让橙子一点点地重新认清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以及现实和理想,让他在艰难的路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快乐。“我现在尽量多找时间看教育书,学习像美国杜威这样大师的教育理念。杜威是陶行知的导师,我发现他们的理念是相通的,只不过是陶行知将其本土化了。如果真有机会能见到他们这样的大师讨教就好了。”如今一晃将近两年:“在学校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弟子规》;思想品德课我会给学生放音乐听,给他们朗诵诗歌,我的理想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人格,不灌输太多其他的东西,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这个心路历程走过来,我庆幸从与别人的交谈中获得力量,尽管内因是最重要的,但人与人之间绝不是一座座孤岛。现在我对孩子们许诺,只要咱们班还有一个人在,我就不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