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 |
台北资深艺人高凌风先生曾经沉迷股海,也投资副业开酒吧,但最后的结果是负债1000万台币,他感叹说:“我想赚钱的结果是负债。”
高凌风曾经最高纪录一天唱歌做秀就可以赚18万台币,但是,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舞台、专业,想另辟蹊径发大财,结果是:“我现在只要离开地狱就是天堂了”。他说,“把自己磨成专业中的专业,那你根本就不用再花时间去想赚钱的事。”
最根本的理财是成“才”。高凌风先生的教训警醒我们:只投资你擅长的专业。你的才华在哪里?而不是问,钱在哪里?特别是在高风险时代,还有什么是稳赚不赔的投资?答案就是把自己当作投资标的,加入你的理财计划里。是的,理财不如理“才”。
《钱与闲》一书的作者巴勒夫发明了一条定律:主动投资你的人生,被动投资你的金钱。民营企业家代表刘汉元是通威集团总裁,他经过18年的创业,使一个企业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及主要畜禽饲料的生产商。2002年,他被《财富》杂志认定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的商人——在亚洲仅有13人获此殊荣。作为一个如此规模企业的老板,刘汉元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留给他批阅的商务文件。然而,不管多忙,哪怕身处天涯海角,每月的月底他都要飞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参加EMBA班的学习,这是专门为在职的老板举办的学习班。在他看来,看住已有的资产是没有用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专业的学习能力,才是“最根本的赚钱”,成功是可以练习的,赚钱也是需要学习的。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人力。也许你投入许多时间精力,为当前的工作而拼搏,但是如果忽略了专业性与自己特长的准确性,就可能白费力气,一辈子平庸,也一辈子贫穷。如果不能让自己更专业,就无法成为人才,只能沦为人力。人力随处可得,人才却需要发现,需要培养。
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三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耐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施瓦伯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开了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为技师。打工者中,有些人讽刺挖苦施瓦伯,他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抱着这样的信念,施瓦伯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25岁那年,施瓦伯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他最终摆脱了“人力”,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才”。
是的,最容易赢的投资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人才,有“才”,不怕没有“财”,这就愈来愈规范的财富时代的一条新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