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里的同志现象

(2007-03-27 13:54:51)
标签:

同性恋

校园

两性

分类: 《大学生》—精彩文章

大学里的同志现象    /本刊记者张蕾磊  本文出自《大学生》中国校园1、2月合刊  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不是同性恋,我不填。”常琛在北京10所院校向普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很容易遭遇这样直接的拒绝。常琛和5位同学在得到爱知行研究所的支持后,开展了大学校园同性恋者生存状况的调查。

  4个月的调查写成了10000多字的报告,重点对大学生同性恋的身份认同时间、网络依赖性、大学生同志活动情况,对同志的态度和接纳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份报告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身份还是保密吧

  参与调查的常琛等6人都是异性恋。“以前,同性恋对我来说很遥远,知道,但是感觉很不真实。”常琛最先通过网络寻找同性恋大学生。报告中的数据分析也显示,网络是了解同性恋的主要渠道。

  现实的压力使同性恋者不堪重负,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承认,只能寄情网络。对他们来说网络是真正“可以以同志身份存在的世界”。受访的同性恋大学生表示,他们每个人在网上有来自全国各地少则一两百个、多则四五百个同性恋聊天对象,其中约80%是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中,同性恋者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交流、了解、沟通。很多对自己身份认同尚不清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了同志文化,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虚拟的网络有其隐蔽的一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说的话、不能交流的内容、不能认识的朋友等等,都在网络上被认可了。但是很多同志说,网络是放荡和堕落的根源,魔鬼与天使同在。在交友、交流过程当中,受骗上当、遭受侵害时常发生。陈琛说:“在QQ群或者BBS上跟他们聊天,我都直接说明做调查的身份,大家在网上聊得很好,一旦我提出面谈,基本都被拒绝了。”

  大学生同性恋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他们宁愿做“被忽视的一群”——不被注视至少可以减少自己的压力。有同学说:“大家都不敢公开,只是做一个秘密的人。”很多人希望周围可以漠视忽略这个问题,“不提就好”,即使身边的人知道了,还是不要挑明,大家各过各的生活。

  调查显示,中学是性倾向意识萌发和性倾向明确的集中期,大学是性倾向身份认同发生的集中期。57.6%的人在中学发觉自己可能是同性恋,36.6%的人在中学明确了性倾向。在大学前发觉自己可能是同性恋的445个人中,47.2%在大学后才明确性倾向。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环境对性倾向的明确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性恋者在确认性倾向之前,往往需要先形成同性恋的概念,要先大量了解同性恋的信息。大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多,通过网络了解到包括同性恋在内的世间百态,所以多达68.4%的人在大学里对同性恋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接触到的大学生同性恋,自我认同比较好。完全可以承认自己是同志,没有特别痛苦的挣扎。”研究生李南(化名)告诉常琛,他对母亲坦白自己是同性恋,完全冷静客观地解释了自身的先天倾向,最后他的母亲哭着接受了现实,对他说:“只要你自己过得好就好。”不过,更多的人是自觉地向家人隐瞒,怕亲人受到刺激。

放爱一条生路

  以往研究者认为,同性恋者对圈内感情维系是淡薄和悲观低调的态度,但是常琛接触到的大学生访谈对象不这样,对爱和平等的信念很强烈。有的相信一见钟情,谈起恋人一脸的甜蜜。“他们有邂逅的愉快、有分手的痛苦、有备受煎熬的单恋,也有两情相愿的热恋,有忠诚有背叛有等待有猜疑。每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但他(她)们都有爱。异性恋发生的事情,他(她)们之间也同样会发生,不同的是他(她)们的爱被判定有罪,时刻要压抑着、躲藏着,不能向异性恋那样大大方方地表现,甚至被迫扼杀。”一个大学生同性恋者在问卷里不无悲壮地写下:“放爱一条生路。”一个访谈对象说:“学生同志一般都很单纯。以后步入社会,我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就行了,我不会因此改变。”

  大学生同性恋处在感情易冲动的时期,他们需要爱情,但是必须低调处理这样的感情,不能在公共场合和自己的爱人亲密,会有人选择在酒吧寻求一时的刺激,有时甚至为了满足生理的欲望冒险去感受一夜情。滥交是同性恋中比较严重的现象。爱与性的问题摆在同志面前,一旦约会在室内,久久压抑的欲望使他们渴望刺激与激情,但这样很危险。

同性恋社团还是地下吧

  2006年10月12日,中山大学成立学生社团“彩虹社”,社名与标志均引自“同志平权运动”的标志“彩虹旗”,于是被国内外媒体视为“国内首家同性恋学生社团”,引起轩然大波,中山大学专门澄清“是一个关注同性恋议题、反歧视的社团”。

  的确,国内大学还没有这样的先河。常琛给各大学校医院打电话询问同性恋情况,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我们学校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少,医院基本没接收到因为同性恋的情况而发生的医疗救治。”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没有具体的涉及到和同性恋学生利益相抵触的条项,但是在学校组织同志方面的健康活动和社团是不准许的。

  一位受访的同性恋告诉常琛,他在学校是学生干部,曾经试过建立相关的社团,于是列个单子去找团委老师。上面写了涉及的各个方面,比如艾滋病,也包括了同性恋方面。老师看过之后,说了一句:“同性恋就算了吧,其他的都还可以。”

  校园里,大学生同性恋组织的存在形式分两种:在公共健康、性别研究性质的正式社团里做同性恋相关的工作;转入完全自由自主的地下社团。

  前一种情况下,因为挂靠正式社团的旗号,开展活动需要走学校制定的程序。同性恋题材的敏感性迫使他们不得不费些心思,“乔装打扮”议题,使其更贴近主流,得到认可。

  地下社团的活动随意得多,往往因组织者的理念不同而各有特色。最常用的是读书会、郊游,既容易让大家彼此了解又不引人注目。来自不同学校,通过博客、BBS、QQ群等进行信息发布,“交友是他们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形式,在自娱自乐的轻松氛围中,感受到了尊重、理解和快乐。”常琛总结,“同性恋地下组织用集体的力量帮助、支持同性恋个人。这样的内部活动排除了非同性恋者,是封闭的小圈子,普通同学就更难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

态度排斥的还是比较多

  常琛进行校园同性恋调查后,同学经常跑来聊天,询问各种问题。有一天,一个男生找到她,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因为害怕常琛从圈子里的朋友中挖到他,所以“自投罗网”。其他同学则更好奇到底谁会是同性恋。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5%的同学认为自己可以接纳同性恋,明显排斥的占27.9%,是接纳的2倍还多。来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学生最容易接受同性恋,接纳程度达到了24.45%,来自中小城市的和农村的学生接纳程度分别是12.00%和8.90%。

  在接受调查的普通学生中,有61.7%的人与同学之间谈过同性恋这个问题,都是调侃的态度;26.8%的人有明确的立场。大部分学生多少“调侃”过同性恋话题,玩笑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复杂的态度:好奇、鄙夷、恐惧、憎恶……实际上表现出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漠然。

  虽然校园环境相对宽松,但是同性恋大多采取了保密的方式。某高校女生小雪(化名)学的是导演专业,她对同志电影特别感兴趣。有一次,在宿舍聊天时聊到同性恋,聊得兴起,她突然表明了自己的倾向,热闹的宿舍立刻安静了,大家尴尬地草草散开。不过,后来室友发短信表示理解,让小雪感到欣慰。她的同性恋身份成为班里公开的秘密。一次上课,老师说到电影《断背山》,小雪比较激动地发表了看法,有同学愤然离开课堂,表示对她的不满。小雪心里特别难受。小雪没有告诉父亲自己的情况,只是说想参加有关同性恋的调查,父亲特别生气:“你怎么和这些非法的人在一块儿?他们都是变态。”

  调查过程让常琛感触很大:“其实,校园里的同志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他们没有刻意隐藏,也没有专门标记自己。大家从电影、小说当中获取的关于同性恋的信息过于单一,是不真实的,还产生了太多误解。我们的调查也许不那么全面和客观,但是,我现在学会了以平常心来看同性恋者。”

  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大学生同性恋人数肯定比你们预想中要多得多。”公开表明同性恋身份在圈子里叫做“出柜”,目前的社会环境让同性恋勇于公开不太现实,因为他们不可能从“出柜”得到好处,反而受到更多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同性恋宁做“柜中人”,独自承受孤独寂寞。在还没有具备一定抵抗力时,他们保持沉默和低凋,学会保护自己,好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