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交通的七大要点
(2012-08-04 08:51:04)
标签:
信用交通城市规划公交免费房产 |
分类: 政府建议 |
信用交通,前提是信用,只有能用数字验证的才谈得上信用,比如步行距离小于400米,这个可以用尺子去量。而你爱我,我爱你这种承诺,则是无法验证的。信用交通的前三大要点是:社区循环线、社区联络线、公交专用道。后四大要点,则是通过前三大要点来实现并承诺的:楼门到车站步行距离小于400米,等候时间小于80秒,换乘步行距离小于80米,运营时速大于32公里每小时,并争取达到40公里每小时。
在谈信用交通之前,先来看一则明显的假新闻,华夏时报,及记者刘勇:7月京出让金环比涨9倍。为什么是假新闻?北京土地出让金环比大涨9倍?那请问,涨之前是多少,涨之后是多少?大家都会算的,敢不敢让大家算算,到底是不是涨了9倍啊?
http://finance.qq.com/a/20120804/000775.htm
这种就是明显的造假了,为什么?因为一个数字成立的背后,应该有必要的计算去支持。当然,某部门说的什么62%,也是一样,根本不敢公布公式,当然就是造假。
回到信用交通的问题,信用交通的四大承诺,也就是信用基础是什么?
首先是社区循环线,单向环形运营距离不超过10公里的社区循环线,通常是绕着长边不超过5公里,短边不超过500米的一个长条形社区运营。当然,这个长条,不一定是直直的一条,但循环线是运营在专用路上的,这条专用路,是最靠近这个社区的内侧车道。社区循环线可能会经过红绿灯,但红绿灯应该是针对公共交通优化的,简单的说,就是这条路与小路交叉时才会有红绿灯,公交车经过之后,是红灯,开到之时,是绿灯。具体怎么实现这一模型,怎样在公交专用道外侧布置若干条适宜的机动车道,是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社区循环线每绕一圈需要多久,通过计算,是很容易确定的,需要多大的车间距,如何确保40到80秒钟来一趟车,也就很容易确定了。比如,绕一圈需要600秒,那么,想大约40秒来一趟车,就要开行15辆,大约60秒来一趟车,就要开行10辆。至于其他问题,比如每条社区循环线可以覆盖多大的面积,需要运输多少人口,等等,也都是可以轻易算出,并有针对性的调整的。楼门到车站距离小于400米,候车时间小于80秒,是社区循环线设计时要有效解决的两大问题,但绝对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是社区联络线,把若干社区循环线连接起来的社区联络线,会行驶在更复杂的路况上,但好处就是不用和社区联络线去直接交叉,如何布局社区联络线,怎样合理安排运力,并实现社区联络线的公交专用道与社会车辆车道的合理布局,也可以通过实际画图和演示来优化。最优化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更优化,是不难的。当然,社区联络线的难度重点是运力,与地铁不同每辆社区联络线巴士的承载人数要少很多,所以,所以需要更多的社区联络线巴士,但这其实也不难解决,一来是可以合理调整城市功能规划,二来可以通过多线路竞争,来解决运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事实上,去过欧美的人,都知道,为什么那边路很窄,但不容易堵车,道理就是可以随时根据路况选择替代方案。换乘步行距离小于80米,运营时速大于32公里每小时,是社区联络线重点解决的两大问题。同样,只要合理优化,也是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插一个很多人会看到,但没想通的问题。地铁换乘站的人流,那是相当的恐怖,客观的说,让公交车去运这样的人流,肯定会有挑战极限的感觉。所以,很多人直觉上,就以为信用交通的换乘也会那样,其实不然。因为地铁换乘的人流,根本原因就是地铁自身的技术局限,一是车间距太长,最短150秒,而公交车最短可以做到30秒以内。二是每辆车人数太多,这也是换乘站恐怖人流的根本原因,而信用公交,则没有以上两大弊端。当然,具体客流多少,还是要靠算的,毕竟直觉不一定准确,计算则不会骗人。另外就是快慢车编组,这个地铁根本做不了,但效果却真的会很好。联络线的设计,是信用交通的核心环节,因为循环线太简单的,简单到不会有问题。所以,信用交通的关键,就是循环线,合理布局循环线,需要的技巧很多,多想想,多算算,一切皆有可能。
第三是公交专用道,这个也很简单,无论社区循环线还是社区联络线,都是走专用道的,与其他社会车辆的关系,是必须得到解决的问题,而这个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化成两个问题,一是公交专用道防穿行的问题,这个可以靠物理隔绝来做到,二是交叉路口优先权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视野问题,然后要解决信号问题,这也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前提也很简单,就是尽量贯彻“单行”“禁左”的两个原则,在非必要前提下,道路没必要双向行驶,起码不需要只隔一条双黄线。而禁左带来的优点,学过交规的人就知道了,交织点和冲突点的数量和交通组织。自己去查吧。由于正常的车道都是8-9米,也就是一条公交专用道,两条普通行车道。所以,路不用那么宽,只要设计好联络线,也就是平面立交,开车出行的人,立刻会发现,原来路越窄,才会越不堵车。当然,具体到设计技巧,还是那句话,您也画画图,算算数,我都说这么具体了。
信用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也就有了三个不可思议的优势,一是抗灾能力,二是运营成本,三是节约土地。
先说抗灾能力,721暴雨,对北京人民来说,印象那是太深刻了,而信用交通,可以极低成本的解决这个问题。每条路的下方,做行洪市政管网即可,效率非常高,每平方公里只需要1200米,每延米成本1万元,真的好便宜。而且,支渠、干渠也很分明,储水、行洪、泄洪,三位一体,毕竟水首先是好东西,能用就好好用,太多了才需要泄洪。
至于运营成本,北京现有的公交运营成本是夸张的,光每人次的燃油成本,就高达2元,全年燃油成本逾百亿,政府的车票补贴,也是非常恐怖的。而通过信用交通系统,用车站站牌广告收益,就能维持所有的循环线正常运转;用车内电视广告和车身广告,就能维持所有联络线正常运转;每个车站配套的100平米商铺,则可为公交系统职工提供长期稳定的福利性收入。从此坐车不用买票,还省了票务系统的成本。
传统道路规划的占地是非常恐怖的,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当然,规划师们是不考虑这些的,因为他们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在信用交通模式下,城市交通占地,完全是利用合理的正常楼间距就可以解决。市区的平均容积率,甚至可以达到2.0以上。在我提出的北京5万楼座加1亿平米国有商业的规划中,占地500平方公里的新城,将提供超过9.4亿平米的地上准建面积,考虑到实际建楼时,每栋楼的用地红线都提供了20%的可接受冗余,在所有住宅南北通透,限高60米,有大量社区公园的前提下,整体容积率超过2.0毫无压力,而北京现有的城市规划,相比之下,至少浪费了一倍的土地,更制造了可耻的交通拥堵和无防灾能力等规划垃圾。
回到信用交通追求的四大承诺:
楼门到车站步行距离小于400米,是可以实现的。
等候时间小于80秒,是有很高时间冗余的。
换乘步行距离小于80米,在尊重乘客前提下一定能兑现。
运营时速大于32公里每小时,则可以通过设计和实施兑现。
我知道很多人对于一切都有怀疑,但我希望大家因为怀疑而公共努力,而不是因为怀疑,就有什么“物反常理即为妖”的恐惧心理。科学其实并不神奇,需求真的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如果我们人人都这么忍气吞声,不去研究信用交通,鸦片战争的113年国耻,就可能重演,每年车祸死亡逾10万人的杯具,也就会继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肆虐。真心希望大家好好思考关于信用交通的话题,就好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后,人们开始思考飞机到底能干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再去坚持什么“比空气重的东西都不能飞”的蠢话。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