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车惨祸之后咱能面对现实么?

(2011-11-18 10:33:46)
标签:

信用

交通

安全

足球

社区化

房产税

房产

分类: 政府建议

一起校车惨祸,其实同样死亡人数的车祸,每年中国不知有几百起,甚至几千起。这次的特殊在于,七座小面坐了64人,严重超载,而且是幼儿园的校车,死的都是孩子。我知道,我这样说,已经肯定很多人很生气。因为他们不会愿意面对现实,不会愿意付出合理的比较成本,更不愿意改变,哪怕是好的改变。

在这里,插一小段中国男足的内容,生气好几天了,不为男足,只为记者。假如我家孩子初中考高中没考好,然后我对大家说,我家孩子考不上北大了,大家肯定会觉得我不要脸吧。那记者就别用那种垃圾标题,小组赛都没出线(初升高),十强赛根本没资格(高中),离高考还十万八千里,谈什么巴西世界杯参赛资格,不觉得太不要脸么?另外,就现在中国男足、中国足协那帮混蛋,还不赶紧解散他们,只会让中国继续丢脸,再这样搞下去,十年,二十年,中国男足还是这样。

真想解决问题,先要勇敢面对,如果让我提供建设性意见,那也很简单,首先,让现在的国足闭嘴,当然,直接说他们不成,他们肯定不会同意。那就拿出两亿元,两个月,来做一个了断。不是他们输了球还嘴硬么,那好,请约旦和伊拉克男足来和中国男足各踢10场,每场奖金1000万,90分钟比赛,未分胜负就点球。大家心里有数,对约旦,乐观的说,10场中国最多赢6场;对伊拉克,乐观地说,10场中国最多赢3场。如果真的中国男足大发神威,在对方输了球就没1000万的前提下,还能赢下20场中的10场,那大家就让足协继续搞吧。如果事实确实是中国男足现在的实力已经萎缩到连小组赛都没实力出线,就赶紧解散吧,20场比赛,不是偶然了吧!之后也很简单,每个月2亿,1万名球员,14岁到17岁,400支球队,封闭训练,每人底薪5000元,包吃住,每周2场正式比赛,权重式奖金激励,如实记录全部比赛数据,5年后,从最后这10000名球员里,选出25名最优秀的组成国家队。没有足够的资金、时间、耐心投入,没有客观的数据,继续现在这样急功近利,毫无章法,只凭关系和人情,踢球不是职业而是享乐,中国男足就是该被解散。

 

好了,回到交通安全问题。校车惨祸之后,和中国男足一样,很多人还是会嘴硬,而很多人则只是瞬间热情的想去买校车。其实,交通安全和中国男足一样,都是老病,都是社会病,越着急,越解决不了问题。

 

而我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是两条,一是立竿见影的信用交通模式。很简单,

⒈ 把现有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宽度不超过400米,长度大约3000米的无车社区,每个无车社区地面上禁止车辆驶入(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不可以驶入,轮椅、救火车、急救车除外)。

⒉ 为每个无车社区提供一条免费单向环形电力巴士。(①长约6000米的专用道路,想要多大小时单向运力,可以随时增减车辆;②用车站和车身广告收入维持运营,坐车免费;③只需要单向,而且隔一个社区一条线路即可,参见配图)

⒊ 用若干条免费电力巴士连接这些环形巴士线路,即可实现信用交通模式。

⒋ 由于现有市内道路至少是双向四车道,单向巴士占用一条后,还有三条车道,同样做成单向行使,则可有单向三车道,且城市内的红绿灯数量可以锐减,极大缓解拥堵。

 

如下图:这是一个38个社区,东西宽约6000米,南北长约7600米,占地45平方公里的模版城市,按照容积率1.6计算(如果是电梯板楼,建议2.0以上),可以提供6000万平米住宅和1200万平米配套用房,按照户均120平米估算可以安居50万户居民。公交出行,是这个城市居民的第一选择,不仅因为公交免费,更因为信用交通。18条公交线路,每条运营距离大约6000米,提供15辆车,享受和地铁一样的专用线路,不会因为天气、修路、故障、事故等原因而违约。而连接社区之间的双向巴士,同样是免费的,当然,这也是这个城市唯一需要过马路坐车的地方,而这条路,也是公交专用的,路不宽,很安全。区区9座天桥,36部滚梯,18部无障碍电梯,就能让住在这个城市的50万户居民可以无障碍出行,甚至不用爬楼梯,更不会到了公交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几路车。而交通运力分析,则可以让人们不用为来了车也挤不上去发愁。因为公交车不是地铁,不会出现换乘站要一下转运上千乘客的峰值瓶颈。至于开车出行,单向三车道,虽然不能直接在地面上开到想去的位置,但通过地下停车网路,却可以直接把车开到最近的地下一层电梯口。当然,对于就是不想坐公交,或者有行李的情况,打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校车惨祸之后咱能面对现实么?

一切都是可以比较的,只要面对现实,我们就会意识到,信用交通真的是简单有效的办法,可以让我们的城市轻松实现缓解拥堵,安全守信的目标。而且,在无车社区里,有那么多配套用房,孩子们甚至再也不用横穿马路,可以就近上学,即便要出门。坐几路,换几路,到哪站,也是一目了然,不再象现在的城市,我在北京住了三十多年,而且一直关注公共交通,可到现在,居然不敢说自己会坐公交车了,因为线路实在太复杂,毫无信用和效率可言。

 

好了,回到面对现实的话题,换校车就能解决安全问题么?肯定不能!家长每天接送就安全了么?也不好说。其实,一切都没有百分百的保证,信用交通亦然,但事实告诉我们,虽然在家门上安把锁,并不能保证不被偷盗,但确实是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的方式。而信用交通,虽然不能完美无缺,但确实是简单有效的,可以立竿见影的解决城市交通安全的方法。在这里,提醒一下,如果有疑问,不妨随时提出,一起解决。比如,有人会说,哪有像模块这样设计的城市。其实,每个社区都不一定一样大,每个社区也不一定都是矩形,只要能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无车社区,就可以实现信用交通。模版只是简化了描述,现实中的城市会有各种特殊情况,比如,北京二环内的70平方公里,不是矩形,而是凸字形,北边的社区宽度要窄一些,城市中间还有故宫景山等中轴线建筑,但要想改造,只会是便利,而不是麻烦。北边的社区窄一些,线路更短,更容易守信。中间有个独立的环线,交通组织上,更容易缓解拥堵,而且不用如我模版上这样,社区连接巴士到了头以后,要单独找个地方掉头,虽然这个地方只要比公交车的转向面积大一点就可以,可那不也是要个额外的面积嘛。当然,一般的设计,这里正好是公交车停车场。

 

其实,只要您肯了解信用交通,敢于把信用交通和现有交通模式对比,您一定能意识到信用交通的优点,从而支持信用交通。但面对现实并不容易,我也不会着急。就好像我之前写过的,我有过一个朋友,在中关村打工多年,年过三十,月薪两千,存款全无。我带媳妇请他吃羊蝎子,想帮他改变。提出建议,跟我干两年半,签个约,工资照旧,明年年底给你六万奖金,后年年底给你九万奖金。但他不想承认这样对他是合理的建议,提出先试五个月,年底要有三万元。我也就只好“无能为力”了。我知道,承认现实并不容易,虽然他十年没崛起,但却不肯做两年以上的计划,于是,或许只能窝囊一辈子。很多工薪族也是如此,不敢出来奋斗,怕出来混的还不如在单位。于是,甚至哪怕在工作之余,制定个计划,持续的投入一点,给自己一份希望,也都成了必须拒绝的诱惑。看着我过着很滋润的生活,却听不进我的劝解,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各种理由。

 

其实,再忙,也要有希望的。就好像信用交通,我们的城市交通问题,按照现有模式,有希望得到解决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好像中国男足再这么搞下去,多少年也不会有希望一样。那么,我们必须尝试改变,而且,我们要敢于去思考,去比较,去承认之前的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否则,如我那个朋友那样,对之前十多年的低迷感到心痛,于是急于奋起,但急到连数字都不敢面对的程度,只肯为五个月赚三万的幻想努力,不肯为两年半十五万的现实奋斗,就太遗憾了。

 

相信科学和计算吧:地铁的缺点太多了,

想提高小时单向运力,对地铁来说就是白日做梦;

想解决上千人同时换乘的弊端,对地铁来说就是异想天开;

想提高突发事件,比如火灾、地震、暴雨中的安全指数,对地铁来说就是自欺欺人。

而高昂的造价,换来的只是巨额贪污,是城市地质条件被破坏,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效率无法提高。至于那种绕来绕去,企图在几百平方公里城市中,让大家减少换乘次数,却要牺牲公共交通信用的愚蠢规划,只是因为管理者根本不识数,不敢方案对比,更不把每年被车撞死的生命,因为城市规划导致的破案率低等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而玩忽职守的铁证。

 

大家好好想想,实现信用交通以后,每个社区基本就独立起来了,每个社区的大约一万户居民,配备20名户籍警,每名户籍警管理500户居民的档案,对流动人口、人口流动进行合理的归档,每栋楼都装上拍照刷卡门禁,公共区域24小时录像监控,大家的安全,又怎么会得不到保证。而当每个社区的一万户居民,五年一次,通过公开竞选选出10名社区代表,并且每个社区享有平等的税收,比如10万亿,5万个社区,每个社区每年2亿,每个代表管理和监督2000万税收支出。我们的国家,又怎么还会象现在这样,

 

贪官捉不尽,腐败铲又生,买房一生苦,产权七十年呢?

 

每个社区的土地,都是全社区居民共有的,每个居民有多少平米指标,很清楚,想住大房子,除了要承担自己所需承担的房价,还要想办法买到别人无力承担的指标。比如,人均120平米住房指标,没钱的人,可以不花钱住60平米,用自己的另外60平米指标,置换成60平米房价。而有钱的人,可以花高价住180平米,但要负担240平米房子的房价。

 

当然,由于社区化,还会有个好处,就是每个社区可以得到一定的额外指标,用来建别墅、酒店搞旅游,或者用来换取资金,给富人建二套房的指标也可以。当然,对于二套房,要超额累进的收房产税。最终,实现让人们养成习惯:除了自己应得的,在享受额外资源时,应该要付出合理的代价来反哺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