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青藏手记 |
格尔木的历史
到了格尔木才知道,这是一座没有深厚历史年代的城市。 五十三年前,地球上根本就没有格尔木。也就是说,1953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原,只有一条河流,河滩上生长着大片红柳,是个连村庄连牧民帐篷都没有的地方。
那么格尔木从哪里来?站在这个街道整齐划一,路面宽阔繁荣,阳光明丽的高原城市,我想像不出五十多年前这里不是城市……
朱海燕带我们来到一座青灰色的小楼前,在一条幽静的小路边。小楼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砖瓦地,楼前几排格尔木特有的杨树静静地陪伴着小楼。这是格尔木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将军楼。曾经居住在小楼里的主人,就是如今被人们称为格尔木之父、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
朱海燕采访过慕生忠将军,在将军还活着的时候,知道很多慕将军和青藏公路的故事,这中间就包括将军和格尔木的故事。朱海燕对青藏高原的交通史,对高原的地理地貌了如指掌,一开说就是一幅高原全景图,就是纵深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青藏交通史,我怕麻烦不在这里复述,只记录与格尔木有关的一段。
1951年向西藏运送物资,1952年护送班禅从西宁进藏,走的不是现在西宁至格尔木至拉萨这条路,走了几个月死了无数骆驼、牦牛、骡马还有人,形成了一条白骨累累的小道。
先期驻藏部队需要物资,要向西藏源源不断地运粮运货。走老路,中国的骆驼骡马死光都不够保证运送,必须找一条减少损失的新路。部队中有一位范长江的学生告诉慕将军,他的老师在西北采访时听一位商人说过,可以从一个叫格尔木的地方前往拉萨。
格尔木在哪里?谁都不知道!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青海的西部,昆仑山脚下。慕生忠将军带领着人马往西行走,寻找那传说中的可以通往西藏的叫做格尔木也就是河流密集的地方。他们跋涉了四天四夜,来到一片河滩地,昆仑山的雪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大片红柳生长在这里,慕将军把手杖往河滩上一扎,说:这里就是格尔木!
这一幕,今天我们这些写文字的人都没有见到,也没有照片更没有影像纪录下这一决定格尔木历史的场景。只有朱海燕这个最早采访青藏铁路的记者从慕生忠将军那里听来,再告诉我们这些后来者。
从格尔木往南前往西藏,先驮运,还是死人死牲畜。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部队修建公路,七个月完成。据说是开着一辆吉普车在前面开道,汽车能通过的地方就是青藏公路。我不知道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一千二百公里路途来看,除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几个山口,大部分路程高海拔但地势相对平坦,那个年代修路用这种方式是有极大可能的。
朱海燕说,没有慕生忠将军,可能就没有今天这样走向的青藏公路,也就没有今天这样走向的青藏铁路,版图上也许就不会出现格尔木这个城市。
反正中国的版图上从此有了格尔木这个地名,它从兵站,兵营,最后发展成了青藏线上的一个重镇。格尔木的历史从1953年开始书写。
来到格尔木河边的烈士陵园已是正午,一块块墓碑之间的空隙已长出很多荒草。我扫视着这些墓碑,发现这里埋葬的烈士几乎全部和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有关。朱海燕和戈传来这一对当年铁七师的战友,默默站立在一座大墓前,这个大墓中埋葬着54名他们当年的战友。
当年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时,共有309名铁道兵牺牲在西宁至格尔木这段路上。一位战士倒下了,战友们把他就地掩埋,插块木牌写上名字就是墓碑。
2001年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时,中铁十七局,也就是当年的铁七师,派人沿铁路线寻找当年的战友,找回54具遗骸,把他们全部集中葬在了格尔木烈士陵园。
格尔木这个城市的历史确实不长,五十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多么短暂的一瞬,但站在这些白色的墓碑前,了解了它的过去和现在,不知不觉中就觉得它的历史很厚很重。 这个在五十年间生长出来的城市,与通往西藏的青藏公里、青藏铁路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个城市充满着军人与青藏线的历史,充满着军人献身高原的历史!
格尔木的历史就是青藏线的历史!
*
在格尔木住了二个晚上。第一晚,夜半心慌闷醒,起来吃了十粒丹参滴丸。儿子短信说多多吸氧。格尔木的旅馆是没有氧气的,这里海拔2800米,是这一片高原中最低的地方。第二夜,似适应,平安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