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人艺小剧场降格了

(2006-09-25 21:52:13)

曾经的人艺小剧场降格了

 

  今年到人艺看演出的次数好像比往年多一些,看了几出过瘾的戏,焦版的《茶馆》,新排的《北京人》,尤其看到付瑶的表演,很兴奋,人艺后继有人啊!还看了林兆华导的《白鹿原》和《建筑大师》,看到林兆华把牛羊放在舞台上,看濮存昕登上高高的天梯,林导真是形式主义大师! 

 

话剧在慢热,好事!话剧比影视的含金量要高,尤其是电视剧霸权的年代,多看话剧会洗刷电视剧淤积在眼里的浊气。真人和真声才是对抗电子时代的有效武器,影视将来会和电游划归一类,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大制作,看到的不是人在表演,而是高科技在表演。没劲,假的。话剧和戏曲是真人秀,将来必是艺术主流。

 

也有郁闷的。这人艺小剧场,全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当初设立的原因是照顾试验剧目,因而《绝对信号》、《车站》等把小剧场的名声弄得沸沸扬扬。90年代,孟京辉、张广天等人话剧也是和小剧场的传统相吻合的。

 

小剧场之小,本是小众化,但小众化的境界却大,格也高。可现在的小剧场真的“小”了。

 

现在小剧场成了三小的天下,小制作,小演员,小格局。基本是三类戏:一是带有实验性质的,不多,好的,更少,几年前在那儿看过一个《足球俱乐部》,顾威导的,冯远征演的,不错,当然,本子好在先。二是制作小、成本低的,商业性强的,赚钱的。三是过瘾的,或编剧过瘾,或导演过瘾,或演员过瘾,或老板过瘾,借人艺小剧场过高雅艺术的瘾。

 

这一次看的是《×××××》,极度失望,好像多年以前在大学的礼堂里学生话剧社自编自导的三流节目,还不如看电视上的小品大赛的参赛节目。大赛好歹还有审查制度,我不知道人艺小剧场有没有人从艺术上去审查,剧场毕竟不是网络,毕竟不是博客,它是有门坎的。何况是人艺的小剧场,不是学校的礼堂。

 

人艺有自己的难处,小剧场要创收,出了场租就得该让人家演。去年我在人艺小剧场看到尴尬的一幕,瑞典使馆为了弘扬他们的鲁迅——斯特林堡,动用了皇家学院的三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来中国宣传,并在人艺小剧场上演了斯特林堡的经典话剧《父亲》,果然是好戏!然而演出途中出现了插曲,瑞典使馆的人按惯例坐在VIP的位置,但演出开始后,有迟到的观众手持VIP票入场,包括三位评委在内的瑞典人士极为尴尬。

 

后来经过解释,VIP观众主动让位给了国际友人,显示了北京人的好客和气度。但从商业角度来讲,人家花了那个钱,就该坐那个位置,要不成了冤大头!对瑞典方来说,他们投资排这个戏,作为投资方坐在VIP,也合情合理。人艺小剧场也无可厚非,既然VIP票有人卖,当然要售出。

那怪谁呢?都是孔方兄捣的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