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式交易员联盟
程式交易员联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467
  • 关注人气:4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同基金的结构性缺陷

(2008-07-28 23:21:42)
标签:

共同基金

投资人

基金经理人

巴菲特

财经

分类: 知识·日积月累

 共同基金的结构性缺陷

 

共同基金的结构性缺陷

 

水能载舟,能覆舟,投资工具也是。共同基金的设计机制,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具有潜在的伤害。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许多个人、机构投资者参与各种市场成长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进入自己相对陌生、不熟悉的领域(例如海外市场、高科技领域…),共同基金更是一般人首选的主要工具。


尽管共同基金有上述优点,但其机制设计,却也不是完美无暇。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针对共同基金在设计上,具备哪些“结构性缺陷”,提供观察,提供投资者进行了解。此一结构性缺陷,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隐藏的可能伤害更大,尤其不能不先了解此一机制带来的副作用。


要先说明的是,共同基金仍有其优点,投资者可以参照此文,以事实为依归,自行思考与判断;此外,以下探讨的是共同基金在机制设计上的限制,而与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或基金绩效无关。


市场热:僧多粥少、抢食获利的人也变多了


共同基金的结构性缺点,可以从市场“激情”和“悲观”,两种情况来做分析。


看到基金净值上涨,相信大家会是高兴的,不过,这样一来,市场热络、众多资金涌入,对原始投资者将会产生衍生两种不利的因素。


其一是,这种情况,象征“僧多粥少”、进来基金要分享获利的人变多了!净值上升、购入大于赎回者众,事实上形同企业的“增资”,对原始的持有者而言,会稀释其投资权益、以及原本享有的获利。


其二是,当众多资金涌入,基金经理人将面临一个难题:手边资金过多,如何消化?


这种情况,其实与巴菲特近几年面临波克夏资金规模不断膨胀的难题类似。只不过,巴菲特可以不限产业、区域,多元地寻找各种适合的投资标的,基金经理人却因基金本身的属性,必须投入于特定产业或地区,幅度难免有限;再加上基金个别股票持有比重上限的规定,使得共同基金面对大量涌入的资金,难以消化:投完心中首选的投资标的之后,手上还有一些现金,怎么办呢?只好再投入心中“次佳”标的…,以消耗手上过多的现金。


既然“市场期望大乐观、资金涌入”不好,那市场冷淡、甚至悲观时,对于长期持有人而言,会不会比较好?答案是,一样不会。


市场冷:跑了和尚剩庙公


市场悲观带来的恐慌,会引发许多共同基金持有者的卖压,导致基金资产规模锐减,形同企业在获利不好时,还得要减资 ── 大家纷纷跳船,意义上是“亏损由更少的人来承担”,对于有心长期投资者的权益而言,是一种伤害。


另一点尤其重要的是,赎回的钱,哪里来?


并不会无中生有,此时基金经理人必须开始卖股票、提高现金准备的比例,因应赎回潮。


彼得林区,心中的痛


这种痛,彼得林区最清楚。负责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他,曾经提到,一遇到大盘不好,基金投资人就大举赎回的状况,常让他头痛,因为他必须应付大量现金赎回的需求,逢低抛售,卖掉他不想卖掉的好股票。此一贱卖股票的动作,对仍想长期持有该基金的投资人,将产生伤害。


以过去金砖三国的崩跌为例,当时印度股市重挫,引发基金持有者恐慌性卖压,许多印度共同基金,不得不提高现金水准以因应赎回压力。甚至有基金经理人将投资组合的现金准备程度,从正常的5%-10%,提高到10%-25%,好让没有信心的持有者赎回,这些钱,多是逢低抛售、实现亏损而来……但两难之处就在于,不能不做,去年华尔街券商“贝尔史登”旗下的对冲基金,就因为无法提供足够的赎回现金而瓦解,结果就是大家通通面临沉船的恐慌。


共同基金的资产规模变化=企业的增减资


你对于共同基金的理解,除了净值之外,还必须对其资产规模(AUM)有所掌握。


因为共同基金资产规模的变化,即相当于一间企业的增资或减资,试着想想看:一家企业在大家看好时、拼命增资;大家看坏,正是企业需要资金之际,却又允许股东拼命减资,怎么说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更别说资产规模变化,对于基金经理人在新标的选择上的烦恼、以及必须贱卖股票的心痛了。


当然,共同基金的机制设计,还是有其方便和优点。还是会有许多支持者、爱用者,支持其优点,这也都很好。只是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上述这些结构性缺点,是不能不注意到的事实,而未来想透过共同基金参与市场的成长,这些缺陷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作者:城国斌

2008/06/12

 你有能力控制风险吗?

 

共同基金的结构性缺陷

 


对照这一阵子以来,一般投资大众常常是在“高获利、高风险”产生亏损之后,又再度被一些号称“保本”的商品二度重伤。追根究底,似乎都与“管理风险”脱不了关系。  

前几天,赶了两场记者会,一场是投顾公司的高收益债券基金投资说明会,另一场是期货公司准备发行的一档,号称“风险与投资报酬均介于股票型及债券型基金间”的新型态期货基金。

 

在前一场投顾公司记者会中,一位副总私下大叹最近台币升值,再加上投资市场大环境不佳,投资人不但越赎越多,而且没有逢低买回的迹象。她以同公司的香港、新加坡与韩国分公司为例指出,当这些国家投资人已经开始逢低进场时,却仍不见台湾投资人有任何动作。


最后,这位副总无奈地表示,台湾的投资市场虽然已经澎勃发展了十几、二十年,投资人实际上也曾经经历过好几波的市场涨跌循环,却依然未能转变台湾投资人“买高卖低”的宿命。


接着在第二场演讲中,虽然主题是一档即将引进台湾的新型态期货基金,但是会中引介人的一句“专业投资机构认识到‘管理风险’比‘管理获利’重要得多”,更让笔者感触良多。


多年以来,台湾投资人往往都在“追逐高报酬”与“极度保守”中摆荡。行情好时,投资人大幅抢进;当投资环境丕变之际,就全都涌向超保守的投资工具。但是不幸地,投资人也常常是投资两面捱耳光,两边都没得到好处。所以笔者想藉此机会,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几点心得与感想。


首先,想要求得高利润,当然得冒较高的风险。但是,如果投资人在进场前,只想到“求取高获利”,却没有优先注意到风险的大小,那么,亏损的机率将是非常大的。


现阶段所有媒体或者是所谓的投资大师,莫不怂恿投资人“比别人多冒些风险,才会有更高的获利”。举例来说吧,在《川普致富101》中的第30讲,川普集团总裁—唐纳.川普(Donald J. Trump)就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多担些风险才是致富的重要关键。不只是川普,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曾经分享他的个人致富秘诀,就在于“冒险赚大钱”。


笔者无意要投资人只求安稳,完全不考虑投资报酬率。因为在通膨疑率越来越高之下,太低的投资报酬率,将会让资产更加缩水。相反地,投资人似乎应该考虑:这个高获利投资标的的获利虽然吸引人,但是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这样的风险?


不过,假使上述这些国外大型资产管理或投资公司最在意的,是风险波动性而非报酬率的高低,那么,一般投资大众如果想要在机构法人环伺的市场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位,恐怕就得老老实实地将风险置于获利之前,也才能在投资过程中稳行万年船。


二、衡量风险的高低,是在投资人自己,而不是理财专家。也就是说,不管业务员如何吹嘘某项投资标的的高获利,投资人应该先看看它的风险会有多少?而且这个风险是不是自己能够承担得了的?如果不是,就算获利发生的机率很高,恐怕也得要三思而后行。


事实上,假使投资人在每一项投资之前,都先仔细思考过投资标的的风险性,不旦不必常常更换标的,也更不会有“在低点拼命赎回,在高点抢进加码”的一窝蜂行为了。


以投资基金为例,有单笔投资与定期定额两种模式。一般来说,定期定额投资人的属性应该是满保守,而且愿意长期投资的了,但实际的数字却显示,这群保守投资人,却一样难脱“追高杀低”的宿命。因为从投信投顾公会的资料来看,台湾投资人进行定期定额扣款的人数,都是随着市场行情而起舞。


根据银行人士的私下了解,这些停止扣款的投资人是因为担心经济前景不明,一路扣款买下去,不知何时才能翻身。所以才会在亏损没有继续扩大前,赶紧采取暂停扣款的动作以自保。


三、风险可能永远无法消除,但是,善用资产配置的观念,高风险也能够降低。如果投资人都能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来思考或选择投资工具或标的,那么,市场上很高风险的商品也不表示完全不能购买;至于非常保本的商品,也不见得就全然可以让每位投资人放心。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有没有做到“资产配置”的分散风险动作。因为将全部身家赌在某一档标的上,尽管投资风险不高,甚或是可以100%保本,恐怕也不是一件明智的做法。同样地,如果将资产做适当的配置,就算是高风险的投资工具,也一样可以纳入投资组合当中。


上述论点,或许都是老生常谈,但是笔者认为,对照这一阵子以来,一般投资大众常常是在“高获利、高风险”产生亏损之后,又再度被一些号称“保本”的商品二度重伤。追根究底,似乎都与“管理风险”脱不了关系。


笔者诚心希望每位读者,都能藉由投资理财的运作,顺利达到人生的各项财务目标,而不是让自己的资产“越理越少”。
 

作者:李雪雯

2008/06/12

文章出处:本文由程竹收集整理

转贴请注明【程式交易员联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