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基金胜率程式交易笔数交易成本 |
分类: ★系统交易相关 |
程式交易:胜率的迷思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个交易系统 A获利20%时出场,亏损10%时停损,则赚钱交易的平均值会是亏损交易平均值的2倍,且根据回测历史资料(back-testing)显示,系统A可以提供33%的胜率,假设投入100万的资金跟随系统A,每次都投入10万元的本金,在经过100次交易后,假设系统完美演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资料: 先要厘清一个观念, 20%并不是单笔交易的出场值,而是全部赚钱交易的平均值,因为假设33笔交易中有3笔获利1倍出场,另外30笔是每笔赚1.2万,总计获利66万 (10万元*3+ 1.2万元*30),这种情况仍符合获利交易的要求。 最重要的概念即是,如果赚钱的交易笔数是赔钱交易笔数的 1/2(胜率33%),则赚钱交易的平均金额就必须是赔钱交易的2倍,才能达到损益两平。 即: 赚赔笔数比率 *平均盈亏比率 = 1 赚赔笔数比率 =(获利交易笔数/亏损交易笔数) 平均盈亏比率 =(平均获利金额/平均亏损金额) 所以此例结果为: ( 1 / 2 ) x ( 2 / 1 ) = 1 我们将几种均衡值列表如下:
1 . 胜率不同 vs交易笔数相同 以本金 100万元,每次投入10%即10万元,假设交易成本0.5%,每次交易成本500元,我们比较下表中#1与#3二种系统,假定交易成本相同,在同样进出50笔交易的情况下,不论胜率高或低,会付出相同的交易成本(25,000元),一般认为的胜率愈低,通常进出会愈频繁,导致手续费会愈多的观念则非必然。 ※ 胜率愈低,必须付出高成本代价吗? ※ 2.胜率相同vs交易波段幅度不同 再进一步比较可以发现,波段操作幅度的不同,才是造成手续费支出重大差异的原凶,我们假设报酬率上涨或下跌 1%的平均所需时间都是1天,在相同的胜率 (#1 vs #2或 #3 vs #4)与赚赔比值下,操作区间愈小,造成交易愈频繁。 如表中
#3与#4同为胜率20%的赚大赔小系统,#4的报酬率不论涨跌都是#3的3倍,表示#4的操作波段应该会是#3的3倍左右,如此#4平均单笔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亦是#3的3倍,全年度交易笔数刚好50笔,但#3系统一个50笔的交易循环却只花80天,全年度必须经过3个交易循环,造成交易笔数扩大为150笔,导致交易成本放大3倍,无形中降低了报酬率,胜率反而不是关键因素,所以操作区间的差异对于获利与否的影响也很大,以100万本金,每次10%资金进场操作,两个不同波段操作幅度的系统,一年进出场成本的差异即高达
5%,无形中将造成资金大失血,系统失利的机率也将大幅提高。 最大连续亏损金额是所有绩效评估要素之中惟一能透露出此系统的交易过程所遇到的最糟情况,也是评估交易系统绩效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此数据能清楚的表示出,运用此交易系统于某市场中,在最糟情况下,该系统可能发生多少损失,以及历经的期间有多长 (可参考最大连续亏损笔数 Max consec. losers),而且也清楚描绘出系统的风险程度,此亦可称为投资人的痛苦指数。 对于风险规避者,最大连续亏损可能是最重要的系统评估数据。如果两套系统的其他方面都类似,最大连续亏损愈小的系统,风险也愈小。也可藉由此数据,估算出如果交易此系统的资金需求 (Account size required),即当投资人要实际于市场中操作此系统时所需要准备的资金,如果交易标的为期货时,则资金需求通常为最大连续亏损金额再加上一到二倍的保证金。 综上所述,胜率、平均盈亏比率、交易的波段幅度三者必须同时考量才比较客观,单纯追求高胜率的结果,不是收下表现较差的报酬率,便是可能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胜率或许是迷人的卖点,但投资人仍须仔细比较获利模式的差异,以免肥了经纪商,平白让自己宝贵的资金受损而不自知。 文章来源:本文由 程竹 收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