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以来,房产中介对我进行了丧心病狂的骚扰。
国内的商业网站信息如此不通畅,导致个人信息需求十分阻滞。假如你不幸要求租或出租一个房子,你就会发现你的信息几乎被屏蔽了,而那些“大方地”“免费地”“为人民服务”的网站是完全地用户不友好。意味着你的信息几乎从一登上网络就已经便秘了。
在国内,因为信用制度的不完全,我没有在网上卖过东西。二手的东西更没有买过。我只说租房子。最近我搬家,正好空出一房子准备出租。我也和3家中介(都挺大的中介)签过协议,一个多月也没把我的房子租出去。我认为不是我的房子问题,这个房子条件还是满优越的,价格也公道。我先在焦点网发表的信息。焦点网要求你发条短信予以认证,才能使个人信息显现。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问题在于我认证了几次,这条信息也如石沉大海。偶尔收到几个问询电话,也必是中介。然后我转到易登网,所谓的分类信息网站,千辛万苦地登记了一个ID,还要激活之类的罗嗦程序,以为这样可以直接发布信息了吧。且慢,要求你有100个什么币,我登记一个只有50个,害我白折腾了。然后又在什么搜房网也发布了,一样无功而返。给我的印象是中介如此之多,而真正租房的倒不知道在哪里逡巡着。
咱转到牛比的某网,我还是委托一编辑给我发布的信息。这回我学乖了,信息里声明:只对个人,绝不与中介交易,切勿骚扰。我多天真啊,君子有耻有格嘛,咱都说清楚了,您总得给自己留点脸吧。某网果然功能强大,连着一礼拜,我的手机被中介连番轰炸。我开始还天真地个个电话都接,一色的中介,什么8586XXXX,5869XXXX,8775XXXX如此之类。一个不接就换一个,电话字头都一样。还有一些小灵通。中介更高明到隐藏号码,如未知号码,让咱还以为是国外友人电我。我真的很纳闷,中介怎么没皮没脸到这种程度,我更纳闷的是为什么真正的个人求租者看不到我的信息,打来电话的全是中介。
后来我算是弄明白了,原来房产频道已经让中介给垄断了,你的信息上去,立刻给你覆盖,个人用户是看不到你的信息的,而数据库只对中介开放。这种恶劣的行为意味着供求双方只能通过中介成交。很卑鄙的垄断方式,不是吗?
一个信息本该自由分享的时代,却有这样原始的恶疾。我不知道是网站利欲熏心,被中介所买断,还是中国人的个人需求习惯于交给什么组织去包办,如同过去父母包办婚姻,组织包办人生,而中介包办你的房。
中介本是一种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如此遭到我的厌恶是因为他们做事的不循规则。如果不幸你的电话落到中介手里,至少几个月你是不会安生的。他们会不断地骚扰你。另外更不守信用,例如和你约好看房,等你到了,那边又取消了,中介对个人的损害几乎没有任何成本。而最关键的倒不是这个,是他们采用屏蔽个人用户信息的方式来获取垄断,这是非常卑劣的行为。
我不知道国内的商业网站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如此忽略海量个人需求。个人分类信息在国外是非常挣钱的买卖,如英国有gumtree,美国有craigslist,cragslist是价值10多亿美元的分类信息网站,可以说是当下网路经济的大热门。而像易登网这样的所谓分类信息网站,只有那么可怜的一点注册用户就已经妄想靠收费挣钱,真是脑子不一般的坏和幼稚。这些房产网站放着个人分类信息这么一座富矿不挖掘,却做点被别人小利收买的蝇营狗苟的勾当。
关于craigslist和gumtree,我顺便说句闲话, 已有10年历史的美国免费服务网站Craigslist吸收了大量的分类广告,人们可以在上面寻找45个城市中的几乎任何东西,如公寓、约会对象或棒球赛门票。有报告称,Craigslist每月有近20亿次的网页浏览量。美国一家专门研究分类广告的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Craigslist网站刊登分类广告使旧金山湾地区的报纸每年损失6500万美元的招聘和求职广告收入以及数百万美元的商品和房地产广告收入。eBay则采取注资和收购的方式实现市场扩张,比如向Craigslist注资25%,收购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运行的Gumtree网站等。
我在英国使用gumtree,简直是太得心应手了。想买卖东西,想租房子,想出租房子,想搬家找个driver,想旅行找个旅伴,甚至约会等等,Gumtree可以满足这一切的需求。我通过gumtree暑期出租了宿舍,租了两次房子,搬了两次家,以及卖掉了我的书、音响、电视和DVD,CD等等。Gumtree的使用非常简便,只要登记个邮箱就可以了。我觉得可以自由畅通地发布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是个人尊严问题。在信息时代居然还有信息垄断这么回事,都WEB2.0了,还没看到流畅的C2C,只有黑吃黑。
市场经济使得代理机制盛行,这个是有客观合理性的,但是如果代理机制不尊重个人(如对他人进行这种轰炸式骚扰),以及代理机制危及到个人发布信息的自由(如利用各种手段屏蔽他人的个人信息),而代理机制一旦获得垄断,行为很难监管,不良中介坑蒙拐骗,欺诈顾客保证金的事也不绝于耳。这种低劣市场环境助长的越轨代理应该受到坚决的抵制。试想我在几天内至少受到了200个中介电话的轰炸,假如我答应和他们合作,每个中介至少会给我打10个电话(这种估计是保守的),那就是2000个电话,手机费和时间损失谁来补偿?真没空理他们。这两天我坚决地拒接一切陌生电话,大概也耽误了不少事。有找我的朋友请用手机拨打我的电话。我发现除了极个别例外,中介很少用手机给别人打电话,看来这是中介的鸡贼之处。
靠发发牢骚看来是没用了,我的朋友给我出个点子,他用这种方式出租了自己的房子。他打印了许多A4纸,下面分割开,利用身高优势贴到矮个难以够到的电线杆,汽车站等等,(中介还有一功能就是沿街撕这种广告,比城管还勤奋),果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把房子租出去了。
这法子听得我啼笑皆非,这好比核武器时代使用冷兵器。小资是绝不会到街上贴小广告的,更何况像我这种被某种流氓视为寇仇的所谓“装B”人士。(说到这我都乐了)我倒是有意搞一分类信息网站,更有商业模式的独家之秘,上可通达人,下可惠草根,咱的商业计划书正在筹划中。有达人感兴趣,可以在我这以贴小广告的方式联系我。这可是以服务人民而利己的非常符合人性的好事啊!新时代最爽的事不就是边做雷锋边挣钱么,我的商业计划绝对web3.0,那可是以儒家思想武装了的规范经济学。咱不能政治上要求信息公开透明,连这点个人小需求都不能满足就太可怜了。
国内的商业网站信息如此不通畅,导致个人信息需求十分阻滞。假如你不幸要求租或出租一个房子,你就会发现你的信息几乎被屏蔽了,而那些“大方地”“免费地”“为人民服务”的网站是完全地用户不友好。意味着你的信息几乎从一登上网络就已经便秘了。
在国内,因为信用制度的不完全,我没有在网上卖过东西。二手的东西更没有买过。我只说租房子。最近我搬家,正好空出一房子准备出租。我也和3家中介(都挺大的中介)签过协议,一个多月也没把我的房子租出去。我认为不是我的房子问题,这个房子条件还是满优越的,价格也公道。我先在焦点网发表的信息。焦点网要求你发条短信予以认证,才能使个人信息显现。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问题在于我认证了几次,这条信息也如石沉大海。偶尔收到几个问询电话,也必是中介。然后我转到易登网,所谓的分类信息网站,千辛万苦地登记了一个ID,还要激活之类的罗嗦程序,以为这样可以直接发布信息了吧。且慢,要求你有100个什么币,我登记一个只有50个,害我白折腾了。然后又在什么搜房网也发布了,一样无功而返。给我的印象是中介如此之多,而真正租房的倒不知道在哪里逡巡着。
咱转到牛比的某网,我还是委托一编辑给我发布的信息。这回我学乖了,信息里声明:只对个人,绝不与中介交易,切勿骚扰。我多天真啊,君子有耻有格嘛,咱都说清楚了,您总得给自己留点脸吧。某网果然功能强大,连着一礼拜,我的手机被中介连番轰炸。我开始还天真地个个电话都接,一色的中介,什么8586XXXX,5869XXXX,8775XXXX如此之类。一个不接就换一个,电话字头都一样。还有一些小灵通。中介更高明到隐藏号码,如未知号码,让咱还以为是国外友人电我。我真的很纳闷,中介怎么没皮没脸到这种程度,我更纳闷的是为什么真正的个人求租者看不到我的信息,打来电话的全是中介。
后来我算是弄明白了,原来房产频道已经让中介给垄断了,你的信息上去,立刻给你覆盖,个人用户是看不到你的信息的,而数据库只对中介开放。这种恶劣的行为意味着供求双方只能通过中介成交。很卑鄙的垄断方式,不是吗?
一个信息本该自由分享的时代,却有这样原始的恶疾。我不知道是网站利欲熏心,被中介所买断,还是中国人的个人需求习惯于交给什么组织去包办,如同过去父母包办婚姻,组织包办人生,而中介包办你的房。
中介本是一种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如此遭到我的厌恶是因为他们做事的不循规则。如果不幸你的电话落到中介手里,至少几个月你是不会安生的。他们会不断地骚扰你。另外更不守信用,例如和你约好看房,等你到了,那边又取消了,中介对个人的损害几乎没有任何成本。而最关键的倒不是这个,是他们采用屏蔽个人用户信息的方式来获取垄断,这是非常卑劣的行为。
我不知道国内的商业网站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如此忽略海量个人需求。个人分类信息在国外是非常挣钱的买卖,如英国有gumtree,美国有craigslist,cragslist是价值10多亿美元的分类信息网站,可以说是当下网路经济的大热门。而像易登网这样的所谓分类信息网站,只有那么可怜的一点注册用户就已经妄想靠收费挣钱,真是脑子不一般的坏和幼稚。这些房产网站放着个人分类信息这么一座富矿不挖掘,却做点被别人小利收买的蝇营狗苟的勾当。
关于craigslist和gumtree,我顺便说句闲话, 已有10年历史的美国免费服务网站Craigslist吸收了大量的分类广告,人们可以在上面寻找45个城市中的几乎任何东西,如公寓、约会对象或棒球赛门票。有报告称,Craigslist每月有近20亿次的网页浏览量。美国一家专门研究分类广告的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Craigslist网站刊登分类广告使旧金山湾地区的报纸每年损失6500万美元的招聘和求职广告收入以及数百万美元的商品和房地产广告收入。eBay则采取注资和收购的方式实现市场扩张,比如向Craigslist注资25%,收购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运行的Gumtree网站等。
我在英国使用gumtree,简直是太得心应手了。想买卖东西,想租房子,想出租房子,想搬家找个driver,想旅行找个旅伴,甚至约会等等,Gumtree可以满足这一切的需求。我通过gumtree暑期出租了宿舍,租了两次房子,搬了两次家,以及卖掉了我的书、音响、电视和DVD,CD等等。Gumtree的使用非常简便,只要登记个邮箱就可以了。我觉得可以自由畅通地发布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是个人尊严问题。在信息时代居然还有信息垄断这么回事,都WEB2.0了,还没看到流畅的C2C,只有黑吃黑。
市场经济使得代理机制盛行,这个是有客观合理性的,但是如果代理机制不尊重个人(如对他人进行这种轰炸式骚扰),以及代理机制危及到个人发布信息的自由(如利用各种手段屏蔽他人的个人信息),而代理机制一旦获得垄断,行为很难监管,不良中介坑蒙拐骗,欺诈顾客保证金的事也不绝于耳。这种低劣市场环境助长的越轨代理应该受到坚决的抵制。试想我在几天内至少受到了200个中介电话的轰炸,假如我答应和他们合作,每个中介至少会给我打10个电话(这种估计是保守的),那就是2000个电话,手机费和时间损失谁来补偿?真没空理他们。这两天我坚决地拒接一切陌生电话,大概也耽误了不少事。有找我的朋友请用手机拨打我的电话。我发现除了极个别例外,中介很少用手机给别人打电话,看来这是中介的鸡贼之处。
靠发发牢骚看来是没用了,我的朋友给我出个点子,他用这种方式出租了自己的房子。他打印了许多A4纸,下面分割开,利用身高优势贴到矮个难以够到的电线杆,汽车站等等,(中介还有一功能就是沿街撕这种广告,比城管还勤奋),果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把房子租出去了。
这法子听得我啼笑皆非,这好比核武器时代使用冷兵器。小资是绝不会到街上贴小广告的,更何况像我这种被某种流氓视为寇仇的所谓“装B”人士。(说到这我都乐了)我倒是有意搞一分类信息网站,更有商业模式的独家之秘,上可通达人,下可惠草根,咱的商业计划书正在筹划中。有达人感兴趣,可以在我这以贴小广告的方式联系我。这可是以服务人民而利己的非常符合人性的好事啊!新时代最爽的事不就是边做雷锋边挣钱么,我的商业计划绝对web3.0,那可是以儒家思想武装了的规范经济学。咱不能政治上要求信息公开透明,连这点个人小需求都不能满足就太可怜了。
前一篇:100万已经是小菜了
后一篇:从顾准说到鸡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