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扯淡:美剧,兄弟,博客书和其他

(2006-04-20 15:45:39)
本次聊天涉及以下作品———

本来只是编辑闲扯,胡抡出来也煞是滑稽。有奖征答,猜猜哪个是我。  
 
□电影:《无穷动》

  □电视剧:《半路夫妻》、《暗算》、《家有九凤》、《迷失》第二季、《越狱》第二季、《反恐24小时》第五季

  □电视栏目:《百家讲坛》

src="/gall/2006/Thd.js">

  □文字:余华小说《兄弟》(下)、格非散文、女作家戴来、戏剧家品特

  □博客:王晓峰

  □杂志:本期《收获》

  编辑人语:

  酷评版办了近四个月,引起了读者们的关注。但我们时常反省,总觉得一些评论还不够直接、不够酷,有时太委婉,有时太理论化。

  今天我们请了几位每周“读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大嘴“读家”,以一种聊天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是我们一个新的尝试。或许在口语表达中,意见将体现得更加明白?本文中所有观点只代表他们自己。偏见是难免的,但正由于有了丰富而直接的表达,有了多种声音的组合,和谐才成为可能。

  X:有部电视剧《半路夫妻》挺值得看的,又叫《变局》。一对男女警察由于感情不合,离婚了;后来在工作中,她感化了自己管片儿里的一个刑满释放犯,两人产生了感情……北京台正在播。我觉得,本剧中演员表演好,孙红雷、陈小艺表现都不错;题材上呢,它涉及警、犯,先天容易引起关注;故事也好,现实中“半路夫妻”这种现象挺多的。

  J:现在有关现实题材的剧少啊,有部好的就算难得了。

  G:我也偶然看了一小段儿,孙红雷这个的表演比较大气。

  X:还有一部电视剧《暗算》,听说过了“五一”后才播。那个作者麦家的书《解密》以前咱们可能都看过,是写破译密码的。这次还是这个题材,保密单位啦,特务啦,侦听敌台啦……对百姓来说,内容是很新鲜的,34集。好看,剧情好。值得关注一下。

  J:《家有九凤》还在热播,局部细节挺丰富,包括生活中母女间、姐妹间那种亲情,比较真实,至少是合理。咱们现在大部分的剧,太不合理。

  但是我发现它也是想表现大时代变迁的,可惜效果不太理想。场景的变化不大,时代的特征展现得比较表面化,而且演员呢,又要扮小姑娘,又要扮中老年,难度确实太大。老五、老大永远是那个样子,看不出区别,哪儿像是过了20年?我觉得这样表现现实生活的题材不必野心太大,你把一个时代的人和故事讲清楚,就相当不错了。

  X:“九凤”的剧本是从小说来的,基础特别好,好多台词都是直接从小说中来的。但小说听说卖得不好,现在剧出来后,又好了一些。

  J:《百家讲坛》我最近也看了不止一回,觉得越来越像是说评书的了。也许是出于扩大观众群的考虑,但学术的东西毕竟是比较严肃的,这个分寸如何拿捏?通俗化是不是要变得庸俗化了?讲红楼讲了不少了,听起来越来越荒诞;讲和王申,听着不太靠谱儿;还有讲礼仪的那位,他本身讲述的方式就让人觉得缺少涵养……

  W:我看了不少美剧,《迷失》、《越狱》第二季、《24小时》……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电视剧我不爱看。中美电视剧都掺水,美剧是以悬念推动情节,其中每个人物都配好了悬念。比如《越狱》,经常出现那种特别突然的转折,剧情很紧凑,不断地在解决新问题、面对新变化;而中国连续剧呢,基本是以口水和情感掺水。既无真实性,又缺乏紧凑性,看的一多,就让人丧失耐心了。

  我和搞剧评的朋友聊过,他说没法评美剧,就是人家的编剧水平太高,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组。其文学水准、想象力,是咱们的编剧基本无法相比的。特别是美国编剧对高科技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比如《24小时》中有多少科技含量啊,让你看得目眩神迷;那剧里有很多新奇的小玩意儿,像007一样,这本身就是很大一个卖点。而中国电视剧,现在还停留在“玩”人,是人和人之间在“玩”。缺乏挑战性,不去挑战新的事物。
 
从网上看了两集《神雕侠侣》,一开始就是微言大义,就是道貌岸然,难受死了;另外还有一些不太合常理的情感,这也是老毛病了。反正即将开播,大家看看再说吧。

  W:《兄弟》(下)本来我是很有期待的,因为(上)写得还是有水准的。但我看(上)用了四小时,看(下)只用了两小时,(下)比(上)还厚。我觉得余华对当代生活是缺席的,他有点儿脱离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内容和节奏。从(下)来看,他上网的时间是不少,里边有很多网络化的表达方式。

  他不太了解现在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情节设计上,李光头那种发财的方式,在现实中显得荒谬。小说虽可虚构,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本真实。

  现在的余华特别像是一个庸俗作家。以前一国外研究中国文学的女青年告诉我,余华对生活中残酷一面的描写很精彩。但你看完后,只会对生活越来越绝望。因为残酷不是作家应该挑战的极限,平庸作家只能还原生活的残酷,而大师可以把残酷改写成其他想象可达之境。余华没有做到这一点。但至少以前,他的叙述有不错的文学手法、表现形式,到了(下),全面退步,连文体和语感都没有了。

  C:去年十月我又读了余华九几年出的散文集《高潮》、《内心之死》,文字感觉特别好,我也觉得好像重新发现了余华一样。可是回头再看《兄弟》,太一般了,好像是两个人写的。(上)我挑了些章节看,不是发自内心、很真诚地在写,是很策略化地在写,商业写作。

  昨天坚持看完《无穷动》,觉得中国观众真可怜,我们的艺术电影不行,商业电影也不行,真不知那些导演们能给我们看什么。反观美国电影,从今年奥斯卡几部获奖影片来看,正在向艺术电影倾斜,既关注社会,又能艺术起来。

  我上周主要阅读《世界文学2》的“品特”专集,包括一些小随笔、小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可以被模仿的人,跟贝克特相比。贝克特是天才,品特是人才。品特一方面写荒诞派戏剧,但同时他也在做很畅销、很主流的电影,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而且他还写很入时的政论。他是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家……而《无穷动》里,那几个女的只让我觉得她们欠揍,中国搞艺术的最崇拜荒诞,但自己一荒诞就露馅儿。主要是关注的面儿太窄了。荒诞是要对世界发言的,不是鸡毛蒜皮的琐事集锦。

  我跟朋友私下聊天,现在很大的一个麻烦是,我们的电影高雅的不行,大众的也不行,找不到一条出路。中国电影有一百年的历史,应该说存在这样一个传统。什么样的传统呢?就是生活化,反映生动而真实的现实,像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一直到谢晋的电影。正好我最近看了新一期《收获》上对贾樟柯的专访。也许,贾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G:那是条什么路呢?比较有人情味,真实的趣味,人间凡人生活。这期《收获》看了,小说都不怎么好,一些散文、访谈很不错。刚才说的“关于贾樟柯”是一篇,非常棒,篇幅很长,有两万字吧。让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有点儿像早期陈凯歌,这个人有一定的思想感,他或许是值得期待的。

  《兄弟》(下)也确实不好看,廉价地在制造些噱头,很别扭。

  W:他基本失去了文学的诚意。

  G:但有一篇格非写的散文,哎呀,从来没看到格非这样的文字,很朴素,安安静静地写一段感受,我觉得是这期杂志最出色的一篇文字。

  2005年出现一个新的女作家,叫戴来,她的小说故事里边藏着故事,构思巧妙,工于心计,针脚始终没露。我第一遍没看明白,第二遍才明白,觉得真不错。这篇小说是考验读者精读的能力。原来我不太注意她,后来看了这个短篇《后来》不一样了。
 

  W:博客出书现象,我不看好。我有个观点,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水平不仅取决于作者,而且取决于它的阅读者。积累的高素质的阅读者越多,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越大。而博客的文字过于简单,特别是一些为博取点击率而人为营造的博客,有哗众取宠之嫌。这样先天不足的内容,决定了它高品质的阅读者不会很多。

  J:王晓峰的新书,他书中的内容全取自他的博客,喜欢看他文字的人都去他的博客看,还有多少人去买他的书?平时我的阅读,我喜欢可以咀嚼的文字,有意思有味道,我会不自觉地吸收,但他的书,咣咣咣地翻过去,没有什么沉淀下来的东西。书本上的文字是应该经得起琢磨的,要慢慢阅读的,不比网络上博客里的文字,是快速的阅读、重在一时痛快。我并不是绝对反对博客出书,但现在博客出书之风,显然功利性太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