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人的心思浇透了

(2006-02-06 17:54:16)
张抗抗/南方都市报
 
这是一本有趣的、生动的、新鲜的、才气横溢的书。具有以上特点的书其实挺多,但如果它还同时兼有思维深度,就不是常常能遇上的。

尽管我不喜欢那个书名:《人人都说我爱你》。但我仍然喜欢这本书所提供并隐含的一切非常规的文学要素。

不喜欢这个书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偏见,无论作者是由于极度的热爱还是出于颠覆的企图——那些已被前人用过的好书名或是题目,会使我产生类似偷梁换柱的联想和错觉,给阅读带来心理障碍。虽然作者自认为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但我还是不明白,难道除了借用和重复,世界上就不会有比这更合适的书名了吗?

与那个书名相反的是,这恰恰是一本非常与众不同的书。是一部从情节结构、人物设计、叙述方式等诸多方面,“背叛”了传统小说秩序的“非小说”的小说。阅读始终在轻松的心情下艰难进行——由于描述的精彩而轻松,由于人物的真实而轻松;当你终于明白这种轻松,是由于沉重的故事被切割成无数的“块”与“格”,或者说因为躯干的暂时隐匿,而任凭零散的羽毛漫天飞扬,使你感觉不到那种整体的、囫囵的叙事主体的压迫和重量时,你突然发觉了阅读的艰难。这种艰难来自于那些飞扬的羽毛,像是风中的花瓣在阳光下闪烁,然后轻轻落地,犹如在泥土上无声散落的瓷片,每一块碎片的边缘都带着不规则的裂纹。你在欣赏和赞美之余,需要费一点心思,将它们拼接和连缀,一个段落和另一个段落,跳跃、断裂、跨越,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可以肯定,在曾经激烈的破坏过后,每一道创痕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与另一个边缘的裂面重逢。

阅读的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作者蓄意地把一只完整的瓷瓶摔碎,(或许它确实曾经碎过)。然后冷眼观望着她的读者,艰难地将那些碎片一一拼合连接。这个寻找的过程;探寻着小B的恋爱激情和米拉的行为踪迹,以及探究小B 和米拉的分裂与重叠之因,从迷情、放纵、毁坏、自悟、成长;从一个女孩到成为一个女人;温情的女人与清醒的记者;幻想与责任——那所有的碎片之间,扯出一根根细长的却柔韧的游丝,然后缠绕、黏贴、整合。当读者在想象与实在的空间里,完成着一部小说的“另类”结构——拼接与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获得阅读的全部乐趣时,最后的轻松,则返归于创造了这一问题的作者黎宛冰本人。

小B与米拉这“两个”迥然相异的女人呢,在不同的事件中异地异时并行,最后殊途同归或继续貌合神离,在这一“双重自我”的人物设置中,作品的思维向度已初见端倪。作者试图质询人生欲望与社会角色、感性与理性、日常琐细与公众生活之间,渴求统一却又永远无法调和的冲突与矛盾,从中折射出现代都市女性,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心理症结。作为纯粹女人的小B,私人空间如此狭小,而作为记者的米拉,却活跃在从京城到穷乡僻壤这一宽阔又拥挤的信息公路上。用文学语言所表述的某些新闻记实背景,无疑为作品增加了生活的厚度。这恐怕是其他一些缺乏社会洞察力的年轻作者所难以企及的优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理测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