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倍史观的“豹变”而引发的百家争鸣 (上)(2007-12-10原发于牛博网)

(2007-05-17 18:53:06)
分类: 译文
安倍史观的“豹变”而引发的百家争鸣 (上)

 

(《DIAMOND周刊》评论员文章 作者 铃木栋一 翻译 冰冷雨天)

 

一,明确表示沿袭河野,村山两谈话

 

安倍内阁已经诞生了一个多月,修复了被说成走进死胡同的对华对韩关系,在众议院的补缺选举中也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安倍晋三首相改变了到现在为止一概的政治信条和姿态。可以看成是为了维持政权的不得已之举,但对于应该自己言论的首相来说,成了“变节”,“变调”之类批判的对象。“君子豹变”成了政局的关键词。

 

安倍史观大变身是从去年10月5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开始的。首相明确表示沿袭1993年的河野洋平官房长官谈话和1995年的村山富市首相谈话。

 

宫泽喜一内阁时期的河野谈话关于慰安妇问题承认了日本军的参与:“旧日本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慰安所的设置,管理和慰安妇的移送”,并且承认了强行征收:“在募集时有很多欺骗,强制等违反本人意愿的事例,并且有官府直接参与的事情。”

 

在那以后,有关韩国济州岛发生的慰安妇强行征收被证明是虚伪报道。安倍在9年前的1997年5月27日的众议院决算委员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质问:“既然无法证明官府的直接参与,河野谈话的前提就已经崩溃了。但是官房长官的谈话却还继续有效,这是一个大问题”。

 

但是,当了首相后10月5日的答辩变了:“包括我在内的政府继续坚持河野谈话,我的内阁没有变更的打算”。

 

在被问到和以前的国会质问的不同时,首相是这样回答的:“当时对‘狭义的强制性’确实有疑问,在那之后议论变化成了‘广义的强制性’”。

 

应该说是艰苦的答辩。

 

村山谈话承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和殖民地统治。

 

“我国在不远的过去,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殖民地统治和侵略行为而给了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很大的损害和痛苦。我对这个历史事实毫不怀疑,谦虚接受,再次表明痛切地反省,从内心深处表示道歉”。

 

对于这段话,安倍也在2006年2月16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质问:“有个如何定义侵略战争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不是在学术上还不能说已经确定了?”

 

对这点首相答辩时这样变化的:“韩国,中国被侵略和殖民地统治,我想这是作为国家所应该表明的正确谈话。”

 

管直人(民主党代表代行)又进一步追问道:“岸信介前首相在开战诏书上的签名是不是错了?”

 

外祖父的名字被举了出来的首相是这样回答的“开战的结果是日本失败,很多日本人丧失了生命和家人,结果还给亚洲人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包括我的外祖父在内的那些站在领导立场上的人们负有很大责任。政治是结果责任,当然那时候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件事发生在安倍访华的三天前。首相的热切希望是“就任后首先去中国”,为此作了大量的准备。观察家们认为这是为了不给好不容易才定下来的首脑会谈带来障碍,在最大限度地“自我谋杀”。

 

中国通的加藤紘一前自民党干事长这样评论首相态度的变化和访华的成功:“我想这是在谷内(正太郎)外务事务次官的极力劝说下和对公明党的强烈政策要求的回应。”

 

二,“失望”“临阵脱逃”,周围发出的不解声音

 

首相的这次答辩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位安倍亲信的评论家这么说:“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如果有什么计划,策略也可以换一种别的说法,‘作为个人之这样考虑的’‘我的内阁不会变更’什么的,所了就无法撤回。怎么会那么明白地说和他的信条绝不相同的东西?”

 

接下来又指出:“作为首相,经常在一瞬间被要求答辩,所以不能出错。承认强行征收慰安妇是宫泽和河野的轻率,担负着国家政治的人物不应该那样轻率。连韩国的学者都否认了的,这次安倍又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承认了强行征收。由此可以看出安倍缺乏经验。”

 

首相周围的议员们也发出了声音:“太失望了,没有必要这样让步的。”

 

去年秋天在安倍干事长代理的支援下在邮政选举中当选的稻田朋美这么说:“评价安倍总理非常困难。特别是在继承河野谈话,声称‘我的内阁不会变更’以后。没必要这么说对不对?总感到是不是自己不去变更,让下一届内阁去变更的意思?狭义和广义的区别是有,但是河野谈话讲的就是广义征收嘛。我想现在再提那件事就是在找逃跑的路嘛”

 

(原载2006/11/11《DIAMOND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