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译文 |
日美经济“蜜月”关系的真实:不是为了要牵制中国(下)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IIE高级研究员 Adam S. Posen撰文 冰冷雨天翻译)
80年代和现在,美国方面对于日本经济的扩大的反应不同的第二个经济上的理由与两国之间的海外直接投资(FDI)有关。在80年代中期,日本资本所进行的大规模并且大胆的美国资产,像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夏威夷的大片土地的购入行动的时候,美国完全失去了由于从外国直接投资而受惠的感觉。
19世纪和20世纪初,急速发展的美国经济作为FDI的接受方受到了恩惠。但是第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再也不接受外国的直接投资,而是习惯于了做投资方。
那个时候,日本也在坚持当然要对外国的直接投资关闭门户这一姿态,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和企业可以积极收购,但对本国的资产和企业被收购则表示抵抗。
但是到90年代末,日本的FDI性格和美国对国内FDI的期待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有先见之明的日本企业的代表的索尼和丰田,并不是单纯购买作为投资用资产的不动产,而是开始在美国投资生产据点(接着而来的就是雇用)。当然,对工厂的直接投资,80年代在美国政治家保护主义的压力下作为防卫的侧面被日本人采用也是事实。也就是通过在美国设置一部分生产据点,表示自己产品中的一部分是美国的“内容”而缓和批判这一种手法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以后,日本企业的对美投资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风景的固定部分,首先是对特定的企业进行支援的特定的区域,而后则是对全体日本产品的亲近感在扩大。
作为一个轨道,在日本企业之间也产生了一种今后不再是“MADE IN JAPAN”,而是争取一种像旧经济团体联合会01年所提出的“MADE BY JAPAN”的意识。(这个意识的重要性也浸透了在中国展开生产活动的日本企业)
最近作为大变化的就是日本国内接受FDI的动静也在扩大这一点。04年对日本的FDI的大部分来自美国企业,占GDP的比例和10年前相比增大了八倍。小泉首相的扩充接受FDI的基盘政策真正上轨道可能还要一定时间,但是这个数值是相当大的进步。
由于这种变化,日本人一边对外国人还是关闭着门户,一边却已经平息了自己单方面开放市场的美国人过去抱着的不公平感觉了。04年日本购入的外国资产所占GDP比例和94年相比增加了两倍,而美国也同样卖掉了为94年所占GDP比例两倍的外国资产,但美国国内对此事的反应和80年代(或者是对中国对UNOCAL的收购尝试或者是Dubai Ports World对美国港湾事业的收购尝试)的反应完全不同。
——只有成长和市场开放才是良好关系持续的条件
从美国对这几年日本经济的再生,劳动生产率的恢复所抱的好意的态度所读到的信息是,美国过去从来没有反对过日本的经济繁荣,将来也不会反对。80年代美国人对于日本劳动生产率改善所引起的保护主义的反应的动机,主要是对自己国家的生产性低下的反应(就是说并不是对日本,而是对美国自身的过去和将来的焦躁)。来自日本的对美国单方面的FDI的流向也是造成当年的氛围的原因之一。所以,只要日美两国继续与其经济潜力相合的成长(就像现在这样),而且日本不再仅仅是对外而且对内也开放FDI,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会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美国政界,财界对于日本复活表示出来的广泛欢迎态度,和日本经济复活这件事一样,是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不是由于一时的政策,或者是出于对于中国的恐惧。但是这个模式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改变的可能性也是不能完全否定的。我们要牢记住的是:日美间良好的经济关系并不是由中国威胁论来保障的。
(原载2006/06/17《DIAMOND周刊》)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IIE高级研究员 Adam S. Posen撰文 冰冷雨天翻译)
80年代和现在,美国方面对于日本经济的扩大的反应不同的第二个经济上的理由与两国之间的海外直接投资(FDI)有关。在80年代中期,日本资本所进行的大规模并且大胆的美国资产,像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夏威夷的大片土地的购入行动的时候,美国完全失去了由于从外国直接投资而受惠的感觉。
19世纪和20世纪初,急速发展的美国经济作为FDI的接受方受到了恩惠。但是第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再也不接受外国的直接投资,而是习惯于了做投资方。
那个时候,日本也在坚持当然要对外国的直接投资关闭门户这一姿态,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和企业可以积极收购,但对本国的资产和企业被收购则表示抵抗。
但是到90年代末,日本的FDI性格和美国对国内FDI的期待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有先见之明的日本企业的代表的索尼和丰田,并不是单纯购买作为投资用资产的不动产,而是开始在美国投资生产据点(接着而来的就是雇用)。当然,对工厂的直接投资,80年代在美国政治家保护主义的压力下作为防卫的侧面被日本人采用也是事实。也就是通过在美国设置一部分生产据点,表示自己产品中的一部分是美国的“内容”而缓和批判这一种手法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以后,日本企业的对美投资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风景的固定部分,首先是对特定的企业进行支援的特定的区域,而后则是对全体日本产品的亲近感在扩大。
作为一个轨道,在日本企业之间也产生了一种今后不再是“MADE IN JAPAN”,而是争取一种像旧经济团体联合会01年所提出的“MADE BY JAPAN”的意识。(这个意识的重要性也浸透了在中国展开生产活动的日本企业)
最近作为大变化的就是日本国内接受FDI的动静也在扩大这一点。04年对日本的FDI的大部分来自美国企业,占GDP的比例和10年前相比增大了八倍。小泉首相的扩充接受FDI的基盘政策真正上轨道可能还要一定时间,但是这个数值是相当大的进步。
由于这种变化,日本人一边对外国人还是关闭着门户,一边却已经平息了自己单方面开放市场的美国人过去抱着的不公平感觉了。04年日本购入的外国资产所占GDP比例和94年相比增加了两倍,而美国也同样卖掉了为94年所占GDP比例两倍的外国资产,但美国国内对此事的反应和80年代(或者是对中国对UNOCAL的收购尝试或者是Dubai Ports World对美国港湾事业的收购尝试)的反应完全不同。
——只有成长和市场开放才是良好关系持续的条件
从美国对这几年日本经济的再生,劳动生产率的恢复所抱的好意的态度所读到的信息是,美国过去从来没有反对过日本的经济繁荣,将来也不会反对。80年代美国人对于日本劳动生产率改善所引起的保护主义的反应的动机,主要是对自己国家的生产性低下的反应(就是说并不是对日本,而是对美国自身的过去和将来的焦躁)。来自日本的对美国单方面的FDI的流向也是造成当年的氛围的原因之一。所以,只要日美两国继续与其经济潜力相合的成长(就像现在这样),而且日本不再仅仅是对外而且对内也开放FDI,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会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美国政界,财界对于日本复活表示出来的广泛欢迎态度,和日本经济复活这件事一样,是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不是由于一时的政策,或者是出于对于中国的恐惧。但是这个模式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改变的可能性也是不能完全否定的。我们要牢记住的是:日美间良好的经济关系并不是由中国威胁论来保障的。
(原载2006/06/17《DIAMOND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