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美经济“蜜月”关系的真实:不是为了要牵制中国(上)

(2006-07-03 11:17:20)
分类: 译文
日美经济“蜜月”关系的真实:不是为了要牵制中国(上)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IIE高级研究员 Adam S. Posen撰文 冰冷雨天翻译)

[Adam S. Posen历任布尔津斯研究所研究员,纽约联合银行经济学家,1997年进入IIE,1998年开始任现职,同时还担任FRB(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英国中央银行和其他几个国家中央银行的顾问]

这次的景气扩大,超过战后最大规模的1965-1970景气已经成为确实。重要的是这次的回复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上升作为背景这一点。也就是景气上升的根据并不是政府的景气刺激政策,外需,或者是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这样景气上升继续持续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笔者1998年就认为日本在当时的情况下潜在的成长率就已经达到了2%以上。90年代日本所经历的不况其实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错误,而不是因为其潜在能力的低下。但是IMF(国际货币基金),OECD(经济合作开发组织)这些国际组织却一直到最近还把这个数据放在1%的低水平上。日本更是认真地在考虑本国的成长实力比这个还要低而在采取各种经济政策。但是日本经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上升到现在是很明显了,大家可能都要不得不修正先入之见了。

在这种事态下,对于知道过去对日批判的狂澜的人来说最为吃惊的事实可能就是这种基于劳动生产率上升的日本恢复,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这件事。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压过其他国家的时候,美国的国民和政治家把日本的强大看作是威胁,美国议会和历代政府一直在提倡保护主义的政策和要求日元升值。

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美国的目标是削弱日本经济这种夸张的印象在日本国内有了市场(本来主张这种极端论的就是扳着指头算得过来的几个无责任感的大众煽动者)。

但是但是到了今天,不管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企业,都把日本经济的成功看成是当然的事件而接受或者是对自己是有益的进步而积极地宣传。

有人认为象征和代表美国的雇佣者通用汽车公司(GM)和福特已经濒临绝地,而且国内外市场份额还在不断被叫做丰田和本田的日本汽车公司所夺走,但是对日本的保护主义行动几乎还看不见。在有关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上,中国几次试图将美国政治家的关心转移到加强对日本的压力去,但是至今未取得成功。读一下四月份有关汇率的七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的最新声明就知道,虽然在要求新兴亚洲各国调整汇率的柔软性,但是矛头不是日本。

美国的态度改变的背景,当然可以找到各种原因。像小泉纯一郎首相和乔治•布什之间明显存在的个人友好关系,日本对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行为的支持等政治性的,而且临时性的要素都是原因。

但是,不应该夸大这一点。因为只要看看过去就知道,美国和同盟国之间在安全保障上的友好关系对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特别在日美关系上,这一点反映的特别明显。两国间的安全保障关系被有意识地从经济的压力和大众政治彻底地隔离开来,说太平洋两岸的选民,政治家,实业界都仅仅注视着日美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夸大,因为支撑着这种经济关系的同盟关系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另一方面,有可能有人会想到美国容忍日本的经济繁荣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崛起。日本对美国来说不是军事威胁,虽然在80年代也可以这么看,但是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竞争对手,起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在日本威胁论甚嚣尘上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方面拼命找出来的一点安心感是,日本官员保证了会“FAIR PLAY”,只要美国的企业活动能顺利改善,应该能够和日本进行竞争。但是现在的中国则是大规模拥有低到不可思议的工资的劳动力,这种经济的威胁具有和日本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的相异性质,看起来极为可怕。

近年来,美国议会在中国问题上支持保护主义的政治压力高涨的背景里确实有着这种看法,但是对中国的这种反感,并不能成为欢迎日本经济复苏的理由。

如果中国的崛起是背景的话,不如应该说对于美国形成的威胁是位于亚洲,与中国的生产力和市场有着物理性近距离的日本全面利用这种优势而提高其竞争力。因为日本在对中国的双边贸易中是黑字,所以这种解释不是不可能的。但尽管这样,美国国内不要说对日本繁荣的反感,就是连打问号的人都没有。我们有必要到别处来找出美国欢迎日本经济复活的理由。

(原载2006/06/17《DIAMOND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