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刊于南方人物周刊的朱令调查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1h4.html
这张图片摄于2005年的冬天,在朱令的父母家中。
那天,朱令似乎兴致很好。当时朱明新接受了我的很长时间的采访。之前还来过几次,因为比较熟了,所以我才敢给朱令拍照。
朱令似乎要弹琴。于是朱母把古琴搬出来。她拨拉了几下,头吃力一直往后仰,喉舌里发出沉重的呼吸声,无法言语,不一会,手无力地搭在琴弦上。
我拿出柯达傻瓜相机,照了几个照片,怕惊动她,都不懂调焦。不知道怎么的,左手曝光过度,花白一片。照片拍得不好,但编辑还是选用了这个照片。
朱母头发花白,一直殷切地望着朱令。仿佛那是一个5岁的小女儿,她眼里流露的不是伤心,而是期盼和笃定的爱。除了帮她做康复的运动,闲暇之余她们还读古诗,这一切,是为了恢复朱令的智力和体能。
2005年的冬天。数次走进朱令家灰色的小区,至今仍然记得,寒风刮过,心头无可名状的失落和愤懑。拍了那张照片后,采访稿写了三天,字字斟酌。之后我没有勇气再拜访过朱阿姨,唯有暗自祝福。
2005年12月18日,预备介入朱令案调查,我给朱令和孙维的同屋李含琳写的邮件
From: "wuhongfei99" <wuhongfei99@mails.tsinghua.edu.cn> Add to Address Book Add Mobile Alert
To: hanlin@snet.net
Date: Sun, 18 Dec 2005 16:05:50 +0800
Subject: 来自清华
李含琳:
你好!你好!
无论是清华环境系校友的身份还是《××周刊》的记者的名义,我都有足够的情感和理性在今天继续关注朱令 “铊中毒”事件。这一事件十年前就引起轩然大波,十年后仍未定案,不仅朱令同学本人深受其害,她的家人也一直处于孤独的痛苦当中,而且也给那些关心过朱令帮助过朱令的朋友们留下了诸多不解和疑团。
我努力去找过化学系的老师和物化2班的同学。我进入清华工字厅询问而无果。但是我还不敢惊动大部分人。包括一些退休的老师.我了解的情况是:大家已经很尽力。而当时一些媒体的不当报道,却可能伤害了大家的感情。大家一方面同情朱令,一方面又想保护同学.作为清华的学生,我不相信我的同学是冷漠的,相反,我认为这里面,肯定存在着一些相互的误解和微妙的抵触.而这些究竟是什么?什么造成了这种不信任?是不是怕伤害到了无辜?我也看到了有些同学,为孙维辩护.我完全理解:因为我们不会傻到先定一个人有罪,再去寻找他的过失.这是无论如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不会这么做的。因为公正是每个人的诉求,我相信你们也是这么想的。
昨天我甚至见到了和朱令一起演出的艺术团的一个校园歌手.他现在已经很成名了,踌躇满志,要回清华北院开咖啡馆,在北院.当时我心里很难过,我听到一个98级化学系的同学说,年年提这个事情,年年没有结果.我听了更是伤感。
我去拜访过朱令父母。他们还在不停信访.朱母曾经因去年摔倒而开了脑颅.她感到自己老了,
家里也没有其他人了。没有人可以照顾朱令.她想的是,怎么办?如果她去了,她说,就让朱令也和我一起去吧.
我当时,真是无话可说了。
他们并没有努力申诉自己的冤屈,我感到的不是他们的委屈和仇恨,而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意志力.活下去的意志.那时候,我甚至不敢问:你们恨不恨凶手.我不敢问。
而我做这个事情,只是希望。还能够从媒体角度,促使公安部门追查嫌疑人,让大家都有一个清白的说法.
我和一个关注这个事情的朋友聊天,她说:“旧事重提,肯定会伤害到一些人的感情。可我认为,面对承受了人生的残忍和不公的朱令,面对承受了这么大痛苦的朱家父母,作为健康、自由、相对幸福生活着的人,如果只是因为怕伤害到自己和周围人的感情或者影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而永远选择沉默,使真相在时光中消逝,那么,未免太不公平。因为真相虽然是痛苦可能甚至会触目惊心,但真相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一直坚持,社会的正义和良心比个人平静温暖的内心舒适似乎更为重要。”
希望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为她做些什么。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深知,虽然媒体是本着维护正义,保护弱者的立场进行追踪和关注,但我们并不能干预办案或是有罪推论,我们能够做的和最终力图做到的,只是抛开外界纷杂不一的说法,如实记录朱令的同学、家人,也就是所有了解她、关心她、愿意帮帮她的朋友们,真实的声音。
我承认,我是一个多事者, 虽然我也曾在清华园度过了多年的光阴。作为一个文艺爱好者,社会新闻,我的志向不在这里。但是等我见到朱的父母时,我就知道我必须追问下去,即便是没有结果,即便是…因为没有调查结果,而丢失了一个记者应有的职业口碑。我很希望自己能给朱令的父母一些实际的帮助,也希望你们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信任和支持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相信苍天在上,我失败一次,以后还会有人追问的。但我依然相信你们,我的同学们,我相信天下人的心是善良的,我也相信,我能够公正地呈现这个当年的事实.
谢谢你们。
所以,我能做的事情,不是追查,没有公安的证据我是不会为人定罪的,我只想呈现一个事实,大家在一种悲愤和沉郁之下,我们能够做的微薄之力,就是,即便是不知情,也要说出不知情,也要说出:我们需要知情。
我有看到过很多你的发言.此事我一直在关注着。我们没有高调介入,是因为我们还在不想惊动太多人。如果你愿意发言...我很愿意.保护你的一切:姓名,住址联络方法.这是一个基本的职业道德。请你信任我.
记者 吴虹飞
2005年 12月18日
朱令案(日记)
四点钟就醒过来了。然后等着天亮.
如果有人继续跟进此案,那是好事,至少可以推动案情本身进展.
这里面朱令同学贝志诚救人危难之间,10年后不惜现身说事,是义人.
我的报道中要点是:
一、清华大学难辞其咎
三、指认孙维为嫌疑人的,并非朱令父母.我在采访过程中,朱阿姨只是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并非一口咬定是孙维,而只是怀疑...
我没有写在报道里的是:
一、因为篇幅和杂志要求,许多细节无法细说
三、如果可能,好心人可以给朱令家人捐款.考虑朱令将来怎么办.
四、朱母的为人确实令人非常感动.她对女儿对家庭付出了所有.她是一个质朴的,正直的,传统的,实事求是的知识分子,晚景面临凄凉境地,我屡次采访,没有见她哭诉.看不到报纸上说的,眼中有泪花之类。母爱这个我没有资格加以妄说,然而个体尊严令我动容.
五、这里面的关键是公安线还有情话大学化学系分析中心的老师.清华大学派出所当年的所长,还有北京市公安14处的李树森.希望将来还能与他们进行继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