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清源:大师的简单

(2006-02-08 12:06:12)

吴清源,姓吴名泉字清源,1914年生于福建,同年移居北京。7岁那年,吴清源从留日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围棋。13岁时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1928年,14岁东渡日本学弈。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吴清源在日本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在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超级棋士。从此,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昭和棋圣”。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1986年,由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积极推荐,香港中文大学决定授予吴清源“荣誉文学博士”称号。
在对21世纪围棋的构想中,吴清源十分崇尚调和、和谐。他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
 
北京春天四月,漫天下着清新的细雨。
这样的雨,于吴清源的出现是相宜的。
先生名泉,字清源,水与他似有渊源。
我便是在这小雨中,得以亲见这位棋坛上最令人景仰的老人。
先生穿素净的灰色中山装,发须尽去,拄着拐杖,缓步而来。左是他银发典雅的夫人和子,右是他的素装长裙的弟子牛力力,后面跟着胡须乱长的导演田壮壮。他的出现,仿佛无声,却引得厅地堂里的人们出现小小骚动,只听得“来了,来了”,越过数十人头,我望见先生脸上,声色未动。他个子瘦小,却长着一双招风的大耳,通身上下,看着通透洁净,我不由得暗地揣测,莫非这就是旁人所说的“奇人异相”?
他刚刚观摩完“应氏杯”围棋赛,从上海飞往北京,来接受“吴清源基金”的捐赠。那日,面对几十个记者和镁光的闪烁,吴清源神情极其认真,清晰地、一字一顿、缓慢地发表着他的演说。
那一次,吴清源的关键字是:友好。他说,希望围棋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友好,有着更好的贡献。
他讲了一分十九秒。
他是两千年来如此重要的棋手。
家道中落,14岁漂度东瀛。彼时日军横扫中国和东亚大陆。乱世浮云,他孤身在日本,以匹夫之力,顶八方责难,在十次十番棋中,迎战全日本最顶尖棋士。1939年到1956年,他凭擂手君临天下,无人与之比肩十几年——那是空前绝后的“吴清源时代”。
一生荣辱,大起大落,皆是传奇。而他的发言如此简单。
(二)“无所谓棋圣不棋圣”
初,田壮壮等看到《中的精神》,对老人的冲淡平和、宠辱不惊,大为赞赏。
他们起先以为吴清源已经过世。到后来,知道他还健在的时候,简直大喜过望,数次赴日寻访。他惊讶地发现这个老人的家,可以说还是清贫。他明明可以出席这样那样的场合,名利双收,但是他确实没有这么做。
令人意外地是,这位世外高人也似的老人,答应了“拍电影”的请求。
“电影不是世界各国都能看到的吗?看到了,也许会对一些人产生影响。只要能够促进围棋的普及,对世界和平有所裨益,就是好的。”
吴清源显然不了解电影,以及电影工业、电影市场、艺术与商业……他只希望对社会与对人类有益。他的想法十分单纯,足见其天真和不涉世事的秉性。
电影《吴清源》(暂定名)拖了两年,终于决定在今年十月开机。
 “这个电影不拍不行了。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老人,要是不拍,都觉得对不住他。”田壮壮说。
如何探求吴清源的内心世界,对于田壮壮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因他讲话经常答非所问,云山雾罩。邹静之也曾企图从他嘴里套出一些故事来,最后惊呼,吴清源把他给“灭”了。
而这对我就更难了。吴清源听力不好,我半蹲在他面前,奋力向他说话。对一个老人如此大声疾呼,在我看来,简直是不能原谅的失礼。而他回答认真平和,一句花腔都没有。
问:很多人把你看成是一位棋圣,请问您心目中的棋圣是什么样子的?
答:我们研究围棋的下法,下法是全体的结合,无所谓棋圣不棋圣。
一个东西,只要对于人类的幸福有贡献就行。无论是下棋,还是做其他的事业,都是一样。
能够“合道理”,就对于人类幸福有贡献,不合道理则不好了。
问:您的一生,可谓颠沛,充满了紧张感,而你又如何提出温和、宽容的“中的精神”?
答:五千年来,围棋是尧舜做的,要表现“阴阳”的“和”。5000年前还没有文字,就用围棋来表示世界的阴阳调和的理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结合,好比这一男一女,必须阴阳调和,结合不了,则家庭无法维系。阴阳不和,则对个人,国家,都不好。
我们中国传统,注重修养,所以要齐家,然后才治国,而后才会平天下,不平则是不行。“中”是“中庸”里的“中”。阴阳调和就好,这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不和则偏。
问:你强调“中和”,而围棋又以胜败为先,你如何看待胜负?
答:无所谓胜负。
问:90年来,你最高兴的事儿是什么?
答: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友好了。人生,友好就行,我不懂得国家和政治……
问:那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答:战争。
战争于他,是不可回避的噩梦。吴清源的自传,陈述平生,而通达、恬淡和平和却是他的基调,他瘦小身躯,蕴藏着如此节制的力量,令人惊叹。
(三)“他依然离我十分遥远”
不为物移,不为己悲。他的棋艺与人品,也影响到他的弟子。
牛力力五段,吴清源的女弟子,28岁时入日本学棋,得以亲侍吴先生15年。
她穿着素雅的连衣裙,神情安静飘逸,说话轻言慢语。
 “上海有个应氏杯,吴老师是裁判长。他一直在看棋,两天一盘,他已经90岁,不能比年轻人。但他很喜欢棋,看棋很投入。可能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不觉得累,回去后才觉得。”
“在日本,我已经不参加比赛,只帮吴老师整理他写的书。他工作每天都一样的,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棋道,闲时看一些中国的古书。他常常出口成章,大段大段地讲书,令人惊讶。”
“最近他的书在内地有很多介绍,去年出的是“中的精神”,刚刚出版了《人生十八局》,今年打算推出《21世纪的围棋布局》十卷,现在翻译已经差不多了,也是由中信出版。”
“他是一个很自然、无所定规的人。半夜睡觉,如果梦到一个好的想法,也会爬起来摆棋。白天如果下棋累了,他也会小憩一会。他用功的概念和别人不大一样,并非为用功而用功,也并非为胜负而用功,他只是全身心地放在研究棋上。”
“师母对他和对大家都很好。很多生活的事情,吴老师可以说是茫然不知,都是夫人照顾他。客人每次下完棋,师母总是很好,虽然生活简朴,却坚持去买现成的最好吃的糕点,来招待大家。”
“很多人下棋,是为着比赛。但他并不是为了比赛而下棋。他20年前已经退出了,但他喜欢棋,爱棋,这在他是永远的。”
世俗上的事情,他根本不懂,也没有兴趣。他只对围棋十分执着。
他爱得纯粹。他不想通过围棋获得名利。
他不会说装饰的话。他所表现,则是他的本真。
吴老师非常守约。比方我说约七点集合见面。我就想50分的时候到,这样不会迟到,但是我到的时候,吴老师早就到了。
我们几点出发去接他,他都在家里收拾准备妥当,等我们。
他从来迟到过任何一次,他总是比别人到得早。他不以为自己棋术高明就骄傲,他可能连骄傲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为了谦逊而谦虚。
“虽然有幸经常和他一起,但我心里还是觉得他象一个“神”。我很崇敬他。我依然觉得他的境界高不可及,觉得他离我还是十分遥远。”
圣人不知道何为圣人,吴清源也不知道何为“棋圣”。吴的外貌,只是平凡的老人,非仙非道,你似乎觉得他与你一样,但他又离你甚远,甚至言辞间也是力不能及。世事沧桑,人生如棋,方寸间的乾坤,已不是文字可以尽数传达。
他自视与我们一样,而我们却不能描述他胸中的风云万千、一面静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班日记(8)
后一篇:西贡的影子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