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 |
读《朗读者》(译林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时,我想象有一个中国作家,假定他的思路、能力都正如我所熟知,所以我能猜出他的每一步棋,该作家——我就叫他李三吧,李三和远在德国的
现在开始:男人追忆和叙述那个女人,少年的他与她相遇,那时她已经三十多岁了吧,他们在一起,然后渐渐分离,音信杳然。再见面时,男人是学法律的大学生,而女人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她曾是法西斯集中营的看守,当然,李三会给她另外一个类似的身份,反正她被指控要对一批无辜囚徒的惨死负责……
我相信,中国作家李三会很喜欢这个故事,它有爱情,而且是不伦之恋,它还有历史,一段惨痛的历史被揭开、探问和追究,不伦之恋加历史,李三会乐坏了,他可以大展宏图,让这两个元素猛烈碰撞火花四溅,然后我们就会得到一部小说,评论家可以对着它大谈历史与人性与反思什么的,一不小心还真就成了“史诗”。
这个层面
只有少年偶然地知道了这个事实,并成为了她的同谋者。
至此,我不太肯定地相信,故事的这个层面中国作家李三是能够想到的,施林克看出的某些景象他也能看到——
比如,“主人”也是“奴隶”,暴力也是脆弱的结果,囚禁者也是被囚禁者。
比如,人的神秘之处:她有一个精神上的羞处,她会用全部生命去护卫它。
比如,“放弃”如何成为了坚守。
李三还能想到另一件施林克也想到的事,那就是这个不识字的女人对文字、对书籍有一种贪婪的向往和热爱,她在集中营里养成了命令囚徒为她朗读的习惯,她成了一个最专注的倾听者,她这辈子听的书远远超过一般人读的书,而那个少年是她毕生的朗读者……
中国作家李三到这里将会眼睛一亮:这是个证明光明与黑暗、证明蒙昧和启蒙,证明这个世界的美好高尚之事对人的拯救作用的好机会,人不能没文化呀,要好好学习呀,他一定会让这个女人受了教育而彻悟,让她最终达到一个令她自己安心、令我们释然的精神高度。
——真写到这份儿上也就算不错了。但是,正是在这里,
那就是沉默。《朗读者》是一部沉默之书。施林克的发现是:无论文字还是声音、无论法律还是理论,都不能进入不能表达的沉默,那处于生命的核心。对那个女人来说,这种沉默是被迫的,也是她体认和决定的。想象一下,一个文盲,一个没有言说权力和能力的人,她会怎样?你们所读所写所说的一切都不是她,她无法说出她自己,她只能沉默,而且她必须捍卫这种沉默,只有在这个无声的区域中,她知道自己不是别人所说所写的那样,她是她。她的骄傲、她的脆弱尽在于此,她通过沉默把自己变成了一切论述和言说都消化不了的坚硬的存在。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文盲的故事。这在广义上是所有人的命运,我们都在被人说,我们身体里都有一个沉默和被迫沉默的区域,我们或者忘记它或者守望它或者用喧哗的言辞掩盖它。这个女人的选择是抵抗着、坚守着,像一艘孤独的伤痕累累的大舰,抱着她的沉默庄严沉没。
——这是施林克的真正力量,沉默考验一切,围绕这种沉默,原本确定无疑的事物都变得含混不宁,那个女人,让我们对人的境遇和疑难重新满怀疑问、满怀好奇之心。
所以,《朗读者》是一个庸俗的故事如何获得夺目的精神光芒的例证,是一个关于小说的天职,关于它如何捍卫人的生动形象、捍卫人的自尊和自由的例证。对此,我认为中国作家李三倒是应该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