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年,关于动物和环保的文学在中国文坛悄然兴起,先是《狼图腾》创下上百万的销售量,随后是《藏獓》叫板,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持的年度最佳作品评选时,被媒体推上显目的位置。接着又有蒙族作家郭雪坡的《雪狐》,以诡魅的笔法,写出动物的神奇与人的复杂关系。在此之前红柯的《大河》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写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作品,可惜这部好作品的影响并不热烈。这些作品的主题内容当然包含不同的方面,《狼图腾》还具有对民族主义情绪的酿造,其他的作品也有异域文化的意味,但动物与环保还是贯穿其中的醒目的思想主题。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国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关于生态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学术研究正在形成一种力量。20004年6月初,美国好莱坞大片《后天》在中国上演,短时期内票房就近4千万元,也创了近年票房之最。美国人用了两年时间、花了1.25亿美元打造这部灾难片,目的在于提醒世人:持续的全球变暖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地球在不久的某个地方的某天,将进入第二个冰河纪。据说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来源于2002年2月的一份美国国防部的泄密机密报告。该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引发人类的浩劫。这一报告被环境保护主义者拿来大做文章,促成这部电影的投资与创作拍摄。影片显然谴责美国现任政府忽视环保议题,影片中的美国总统副总统明显是本届布什政府的翻版。影片当然是好莱坞的经典模式,也玩足了政治讽刺,煽情笔法也浓郁细致,影片镜头图像的高科技含量也直追《指环王》。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确实,环境问题现在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的最重要问题,一方面是能源危机,引发21世纪第一场最大规模的伊拉克战争,随之国际油价也屡创新高,上月创了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是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环保主义组织日益壮大,抗议行动到处可见。现在人类面临的根本困境问题说到底都是环境生态问题。
回到我们的文学与文化问题。在文学方面,生态文学研究正在中国悄然兴起,注意一下最近的人民大学文化研究网站,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由山东大学
当然,生态主义文学准确地说并不具有什么石破惊天的新奇性,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浪漫主义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大自然在中国现代性文学中无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自然美的发现始终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证明,而文学作品对自然美的强调本身就构成了现代性感觉的拓展。但在整个现代性文学中,自然景观是人的感性生活的延伸,是人性丰富性的外化,与人的存在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审美秩序。很长时间以来,自然事物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附属品,是围绕着人类展开的场所,它用于证明人类的伟大,其极端性的证明就是人定胜天。在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反思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产生的后果。只不过现在把人对自然强占的后果提炼出来,作为一个时代重大问题加以强调,在后工业化时代,这无疑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主题,是任何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都不能忽视的主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