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色娘子军》的幕后英雄——记中央芭蕾舞团舞台美术队

(2014-06-23 17:35:56)
标签:

文化

中央芭蕾舞团

中芭舞美队

《红色娘子军》的幕后英雄——记中央芭蕾舞团舞台美术队

一趟高速列车载着中央芭蕾舞团南巡的队伍,离开昆山奔赴合肥。与这趟高铁赛跑的,是在穿山越岭的南巡的道具车队。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演出来说,道具车就是粮草先行官,是中芭舞美队的快速移动部队。我们要讲述的是这只队伍的幕后英雄们,解读《红色娘子军》幕后的故事。

张炳智,舞美队队长,在中芭有着三十多年舞美工作的经验,对中芭各剧目的舞美身前身后事,几乎是如数家珍,倒背如流。“很早以前,剧场剧院的设备落后,没有那么多吊杆的时候,我们经常要自己做吊杆,完成布景。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剧院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各个剧场都像国家大剧院似的,再也不用我们自己如此费力做什么。”张队目光凝聚,仿佛又回到过去那如火如荼的年代:

“几乎就是从2005年以后吧,特别是近五六年的时间,全国的大剧院如春笋般拔地而起,个个是气势宏大的建筑。然而,过去年代的艰难,却是让我们一生难忘。比如,200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诞生的那期间,很多剧院的机械设备非常落后,需要人力亲自登高操作,完成硬景的升降。那时,我和陈月明成了非常默契的搭档,彼此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能瞬间领悟。‘大红’的硬景可是好几百斤啊,要求距离地面30公分,你就不能高于这个范围,否则就是穿帮;也不能低了,因为下降有惯性,不像现在技术先进,分毫不差。那个年代,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少于要求范围,下降的惯性带着巨大的硬景很有可能就直接撞地面,整个硬景就会砸地翻倒,这就算是事故。那个年代,舞美队在演出时极度紧张。每次演出结束,整个人就松了,出一身汗。那时的演出条件真不能和现在比。如今是电脑编程,所有的操作都是准确无误完成,吊杆的工作太轻松了。

在中芭所有剧目里,最困难的是《小美人鱼》的布景,特别是对吊杆的要求。因为,按照合同规定,必须依据原图纸要求完成布景制作。这里面有一个硬景重达两吨,剧院的吊杆没有这个承受力的。为了这两吨,中芭自己专门买进八台电机,演出时,用六台,专门升降这块硬景。每次演出,我们也是高度关注这块硬景,要确保它安稳地吊在空中,保证演员安全地在这块布景下自如的表演。那也是一身汗啊。

相比之下,《红色娘子军》的布景就简单多了,过去那个年代的技术很简单。《红》剧的背景布、大多数道具都是70年代制作的,比我们现在很多演员的年龄都大。可是你看,《红》剧道具保存至今还是很鲜活的。你可以问问灯光师,了解一下《红》剧灯光的变迁。”

怀着好奇之心,利用演出前一点点时间和刘钊攀谈起来。刘钊,中芭的灯光师,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提问:“《红》剧从诞生之日至今,做过一些修改,那么舞台灯光设计上,是否也有发展变化呢?”刘钊慢慢地回答:“每个时代的审美是不同的。当初《红》诞生的年代,用回光灯非常多,亮,极其亮。电影版《红色娘子军》里,无论夜晚还是白天,舞台背景的灯光都是很亮的。另外,由于那个特殊年代,舞台上用红光也特别多。社会进步,时代不同,观众的审美变化,对舞台要求也大大提高。所以,在灯光处理上,在保留原创的基础上,有些根据时代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常青就义那场戏,你看电影版,夜晚在南府家里,背景还使用的是浅蓝色的亮光,现在我们改为深蓝色的光。”

毕业中央戏剧学院音乐专业的齐麟,是中芭的音响师。他介绍说:“今天《红》剧的音乐,最初版本和今天我们听到的有了不少变化。比如,《万泉河水清又清》这首歌的合唱,最初是完全的民族歌曲唱法,今天我们听到的是美声合唱的处理。发声位置不同,效果不一样。再比如第二场,五寸刀舞这段音乐,最初是唢呐演奏的,现在是小号演奏,唯一保留的是打击乐的几声伴奏。另外,琼花到根据地手捧红旗那段,最初的音乐旋律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旋律也是不一样。音效方面也有进步,比如下雨,最早表现大雨的声音,是后台里有很多人在筛豆子,利用那个音效表现雨声。在芭团的资料室里查阅一下,你可以看到听到很多和音乐有关的故事。这部经典,就是在不断的打磨和发展中传承。”

在化妆间,化妆师徐彬紧张有序地为演员上妆,借此和总管中芭服装的李晗聊起来:“《红》剧中,一共有多少套服装?哪个角色的服装最多?”李晗若有所思答道:“大约有200多套服装。洪常青的服装最多。像这样巡演,每次演完,只要条件允许,就要清洗服装。特别是团丁和赤卫队员的服装,因为他们的动作比较多,一个场景下来就湿透了。有一次,大约洗了40多套服装,基本上都是这些角色的。《红》剧的服装很多是有年头的“古董”了,如果有汗,衣服就变得很脆,演员跳舞时,稍稍用力,就会出现破损。缝缝补补对我们服装部门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女演员自己都要亲自缝补服装。男演员就不行了。”说到这里,刚好看见徐彬有点时间,在她抢妆前抓紧了解《红》剧化妆方面的故事。

徐彬,硕士学位,中芭的化妆师,就《红》剧妆容方面做了简要的阐述:“人物造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妆容还是有了改进。《红》剧反映的是劳动妇女故事,所以,面部化妆上就要用暖色深色打底,粗眉表现她们性格坚毅。由于时代变迁,观众审美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就是浓眉大眼,而现在要满足人物性格,同时还要兼有舞台观赏性,让她们看起来好看,不能吓跑观众。再比如,张剑和鲁娜都饰演琼花,张剑和鲁娜的脸型是不同的,就要根据她们不同的特点做特定的修饰,让演员在舞台上更有风采。很多群众演员自己都能给自己化妆,但是主要角色必须要化妆师亲自操作,才能符合剧情需要。”化妆室里,很快人来人往,演出期间演员换装、抢妆等,化妆师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舞美队,是一支富有朝气的队伍,他们的故事大大小小,说不完,道不尽。不分冬夏,不论早晚,无论长幼,一进后台,大家不用吩咐,各自按部就班开始工作。不管是哪个岗位,当挂幕布、装吊灯的时候,全队一起动手,身为舞台监督的祈劲松老师,经常默默无闻地和同事们一起完成这些单调重复的工作。灯光“铁塔”李军,常常在午间休息时,一个人在昏暗的光线下换光纸,为了让其他同事们多一些休息时间。机械“铁塔”张熠,更是舞美队的先锋官,带着装卸小分队,披星戴月装卸道具。他们往往是第一个抵达一个新城市,最后一个离开剧院舞台的人。

以往,舞美队给人的感觉只能干体力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舞台艺术上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对舞台美术的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舞美队的多数小伙子们都具有高等教育专业的学历。他们不仅付出体力工作,更要付出智慧才能满足当下文化市场对舞台艺术的要求。舞美队幕后英雄们的辛勤工作,为一台精彩纷呈的演出保驾护航。

正因为这些默默无闻奉献的幕后英雄,因为舞台上的芭蕾演员美轮美奂的姿态与表演,才构成了中芭奉献给观众的叹为观止的舞台艺术。愿中芭的舞美队再接再厉,克服各种困难,再创奇迹。让我们所有的中芭人携起手,与《红色娘子军》一起向着未来50年大步前进!

撰稿:金玲/审稿:蒋山、孙元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