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认知无线电白频段数字红利it |
认识无线电的基本理论说,现在的无线电频谱划分方式是固定的划分方式,一旦将无线电资源分配给了某些业务,不管实际是否使用,都不能改变。因此,资源浪费严重。美国人做的实际监测表明,频谱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认知无线电提出动态使用频谱资源的概念,非主用用户在使用频谱资源的时候,先检测主用用户的使用情况,并相应调整自己策略。
事实上,认知无线电的基本理念并不复杂。以“落后”的小灵通为例,就采用了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在每次建立话音信道以前,小灵通都会检测一次信道情况,找到最后的信道建立通话。因此,小灵通不需要事先做频率规划。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灵通比现在的蜂窝系统还先进。
但是,要想正在地实施认知无线电技术,还存在很多门槛,主要包括技术门槛和政策门槛两大类。
先说技术门槛。在学术界,对于认知无线电究竟能不能完成预定的工作始终不能确认。也就是说,认识无线电技术对特点的频段/带宽,对特点的技术,在一定的成本条件下,能不能作出准确的检测?对这一点,大家都不能给出肯定的结论。
在700MHz频段上对电视信号的检测是目前研究最充分。IEEE802.22已经研究了六七年。但遗憾的是,802.22标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最后发布。几乎成为IEEE的烂尾楼了。
最近,美国FCC决定采用数据库方式,将所有电视台的地理位置和发射时间收入到数据库中。认知无线电用户如果想使用频率资源,可以先查询数据库,确定相关频谱资源是否可用。
由此可见,用无线方式对主用用户进行检测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在其他频段上,对其他技术进行检测就更加困难了。
第二个门槛是法律门槛。目前的主用用户全都不允许非主用用户进行检测并占用频率资源。这点类似于IP地址的分配,很多人占有了大量的资源,资源利用率不高,但没有愿意将利用率不高的资源拿出来分配给别人。在这点上,全世界的情况基本都一样,中国的问题尤其突出一些。
很多人在推动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实施,但遗憾的是,技术门槛限定了这种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