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达拉宫……我们步入寺院想要看到什么?

(2025-09-27 19:41:33)


出发去西藏前,好几位知道我旅行计划的朋友都来问我:“布达拉宫预约好了吗?”

当然。先是预约的抵达拉萨的第二天下午。后来,旅伴担心那个时段高反可能还没有褪去,就嘱咐我们退了原来的预约,改约后一天的上午,“听说上午高反症状会轻一点。”她说。

好友与旅伴都把布达拉宫当一处旅游胜地了吧?我觉得。但我还想更进一步,问题是,藏传佛教实在博大精深,是我这样妄图通过三两天的网上乱读就能得到“步入寺院能看到什么”真经的实用主义者,是无法得逞的,索性不再纠结。

准备行李的那两天里,我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杨志军的小说《伏藏》。马齿徒增,记忆衰退,奇怪的是,《伏藏》作者的姓名我在想到这本小说的刹那就出现在了脑子里,可见当时的阅读留给我的强刺激。但记忆还是不行了,除了始于北京雍和宫的各种教派之间近乎残酷的纷争外,小说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了无痕迹。

所以,是脑袋空空走进布达拉宫的,加上去之前发了一夜低烧,走这一程时精神特别不佳。

假如我们在南门进入布达拉宫,穿过隧道就能沿着石板路一步步接近布达拉宫。但是, 网约车司机把我们放在了北门,过了第一道安检后,看见的是一时望不到尽头的右手边全是转经筒的小径。走完了这一条路,我们几乎绕着布达拉宫转了一圈。能绕着圣殿转一圈,也是福分。再过一道安检后,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就更清晰了。因为清晰,我看得到自己走进布达拉宫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体力。刚刚吃过旅伴支援的抑制头疼的药粉,头痛减轻了不少,但腿是软的。在下面等他们归来吗?不可能,这是一条单行道!而且,布达拉宫就在那里,我却望而生畏?走呀,就沿着红褐色的石板路一步步迈向布达拉宫。视觉欺骗性很强,总让你觉得布达拉宫就在眼前了,爬呀爬呀,布达拉宫还在远方,我不得不一次次坐在石板路的阴凉处积蓄体力。在3000多海拔的高度爬山,若不是布达拉宫在上面召唤,谁愿意?

爬完了石板路,再一次过安检,正式进入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的门票分两种,一号通道和二号通道。两条通道在这里分了岔。

我们买的是一号通道的门票,是看布达拉宫而非打卡布达拉宫的那一路。问题是,我们在布达拉宫到底看什么呢?看建筑?看供奉?看虔诚的藏民?看正在修行的僧侣?我不确定,就总是流连在珍贵的壁画面前。据说,这些有着浓烈的藏文化风格的壁画,是互相关联的,它们呼应着构成了很大的佛教艺术体系,但我只看得见造型奇特、色彩斑斓。偶尔,有带着三五游客边参观边讲解的导游,他们认定游客更喜欢听传奇而非唐卡艺术,听了几耳朵后就兴趣索然了。

壁画之外,我驻足时间长的,就是在面对灵塔时,心想,得通过什么程度的阅读,自己才能懂得呢?比如,我很想问一个问题,一路走上来的石板路,为什么都是赤红色的?

不知不觉,已从布达拉宫出来,已是午后。按照计划,在布达拉宫广场上休息后将去色拉寺和哲蚌寺,我估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的,但会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林芝行和阿里大环线呢?这么一想,就决定回民宿养一养。

进入的第二处寺院,是巴松措湖心岛上的宗搓贡巴寺。寺院门外的牌子上说这是一座修建于唐末的宁玛派(红教)的寺院,我围着寺院转了一圈,看了看建筑的样貌看了看柱础,是木结构建筑无疑,但还是心有疑问:这是唐末建筑吗?想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等了等,看到一位也许知道的年轻导游,就趋前问他。他答,寺庙初建于唐末没错,但之后重修过很多次。这就对了。建筑虽已不属于唐代,但宗搓贡巴寺依然让我难忘。寺院的大门两侧,分别摆放着用木材加工成的男女生殖器,活灵活现。 

后来的一路上,进出过一些寺院,我特别想记一笔的,是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从拉萨出发,途中看过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和江孜古堡抵达日喀则的亚朵酒店,已是傍晚,扎什伦布寺已经闭门谢客,问了一下酒店的前台,说是寺院开门时间是早上九点半,而我们第二天的行程是珠峰大本营,我们的司机因此有些犹豫,嘟哝了一句像是劝说我们放弃扎什伦布寺。在寺院与珠峰大本营之间选择谁?司机的劝说还是蛮有诱惑力的。放下行李我们决定去扎什伦布寺门外看看,值不值得等到9点半开门,反正,从亚朵酒店走过去也不是很远——瞧,我们在海拔将近4000的日喀则走路,已经不惧怕了。

走到扎什伦布寺的院墙外,远远看见半山坡上散建着寺院建筑风格的房子,再扭头看了看确认是扎什伦布寺的建筑群,疑惑道:这座寺院有那么庞大吗?或者,当地民居可以仿造寺院建筑了?仅解决这一疑问,就值得我们等待寺院开门。

9点半,准时抵达扎什伦布寺的售票口,100元,不便宜。西藏这一趟,享受了不少景区的国补优惠,但是寺院,除了布达拉宫半票外,全票不商量,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西侧的泥色日山坡上,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于1447年主持修建,将藏语“扎什伦布”译成汉语,吉祥须弥山是也。“扎什伦布寺规模宏大,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金顶红墙,气势恢宏”,此言不虚。我们跟着寺院内标识的参观路线看过强巴佛殿、措钦大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等三大殿后,开始在寺院里闲逛,知道了昨晚令我们疑惑的那几座建筑,是扩建出去的僧舍。而在布局如同迷宫却角角落落都清扫得光可照人的僧舍外走走看看,很湿惬意。听人说,扎什伦布寺的僧侣多达2000余人,应该是不错的。而偶遇的那一场百来僧侣参与的辩经,是这一趟扎什伦布寺的精华。席地而坐的僧侣,以他们的聆听、呼应和跃跃欲试,表达着他们的热情;而站在方阵前紧握着麦克风分别表达着自己观点的辩经者,他们的亢奋不仅仅表达于他们抑扬顿挫的演说中,更表达于时不时用右手掌下滑着狠击左手臂的动作中……可惜,我们听不懂他们在辩论什么。

从9点半到12点,我们在扎什伦布寺逗留了2个小时,依然意犹未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