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记的三种写法

(2025-08-06 21:47:45)

迄今为止,这套“远行译丛”已经出版了60多种。60多本书的作者在用他们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也记录下了眼里所见和耳里所闻。阅读“远行译丛”,等于是做一次纸上的全球旅行,更有意思的是,60本书的作者背景各异,有的是著名作家,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约翰·斯坦贝克,有的则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写成一本游记对他们来说是路途中的所见所闻精彩得让他们情不自已地落笔成文。因此,同为“远行译丛”,每一本却各有各的风格。读这套丛书,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了全世界,这是其一;其二是,我们会发现原来游记有千万种写法!

本版文章且举三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说吧,叙利亚》、约翰·斯坦贝克的《横越美国》和保罗·索鲁的《火车大巴扎》, 标题即为“游记的三种写法”。

《说吧,叙利亚》:推理小说大师的考古之旅

193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与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万相识并很快结为伉俪,那时,阿加莎·克里斯蒂已是鼎鼎大名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了《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暗藏杀机》、以波洛为主角的早期经典《高尔夫球场命案》以及简·马普尔小姐首秀之作《寓所谜案》等。可是听说丈夫接受了去叙利亚参与考古发掘的工作,欣然同意随同而去。到了叙利亚,她没有挟著名作家的名气摆谱,而是风尘仆仆地跟随马克斯·马洛万抵达了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每一场发掘。野外考古发掘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可最善于制造悬念的推理小说作家这一回却摇身一变成了最善于在日复一日的挖掘现场找到快乐的人。作家嘛,心情越愉快就越下笔如有神,马克斯·马洛万的工作告一段落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同时,一本游记《说吧,叙利亚》也完成了。

对一个英国人而言,位于中东的叙利亚一定风景别致、民风独特,阿加莎·克里斯蒂若想写一本游记,在1930年代人们的旅行还不像今天这么便捷的情况下,选择任何一个角度的《说吧,叙利亚》都会赢得不错的关注度。但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深知,跟随考古学家丈夫的这一程,考古才是她独一无二的写作资源,所以,阅读《说吧,叙利亚》我们会发现,随处都是“考古新发现”!

“不过凯勒卜河(位于贝鲁特郊外)真正迷人的地方,是在通向黎巴嫩隘口的山径岩石上所刻的铭文。过往的无数硝烟中,军队行军至此,记录了他们的足迹。这儿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埃及象形文字,以及亚述人和巴比伦军队的粗雕。那儿是提革拉——帕拉萨一世的人像。塞纳克瑞布在公元前701年留下的铭文。阿萨尔哈东河尼布甲尼撒二世纪念过他们的胜利,亚历山大大帝经过这里留下他的记述。最后,与这些古代铭文衔接的,是艾伦比的军队在1917年刻下的名字和首字母。这些岩刻叫我百读不厌。这些都是呈现在眼前的历史。”

“我们现在可以想象恰加尔的样子了,它必定出现在三五千年前。在史前世纪,它一定位于商队频访的路线上,这条路线连接了哈兰河哈拉夫遗址,经由欣贾尔山进入伊拉克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到达古老的尼尼微古城。在这张贸易大网中,恰加尔是枢纽之一。”

这样的段落,在《说吧,叙利亚》中比比皆是,所以,阅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本游记,总忍不住吐槽书名起得太不切题,难道不应该是“走,去叙利亚考古”吗?无论如何,《说吧,叙利亚》提醒了我们,无论所见多么眼花缭乱,坚持自己想要写的非常重要,是为游记的一种写法。

 

《横越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写给祖国的情书

说到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喜欢文学的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的。就是凭借这本小说,约翰·斯坦贝克荣膺了196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对作家来说,1962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发力游历美国后写作的一本游记《横越美国》,出版。

游记是规规矩矩地从出发写到旅程结束的,于是,我们能从第一部中的《出发之前》这一章里读到斯坦贝克先生何以要在年过五旬、明显觉得自己体力已不甚佳时起意带上爱犬驾车周游美国。

斯坦贝克说:“在美国,我住在纽约,或者偶尔在芝加哥或旧金山蜻蜓点水式稍作停留。但是纽约不完全代表美国,就像巴黎不完全代表法国或伦敦不尽然是英国一样。因此我发现其实我并不认识自己的国家。身为一个写美国故事的美国作家,事实上我写的全部是记忆中的美国,而记忆充其量只不过是残缺不全、偏斜不正的储藏所。我已经许久未曾听过美国说的话,没有闻过美国青草、树木以及下水道的味道,没有见过美国的山丘与流水,也没有看到过美国的颜色与光线的特色了。我对所有变化的知识都来自书本与报纸。但更重要的是,我已经二十五年没有感觉这个国家了。简言之,我一直都在写些其实我并不了解的东西,我觉得这对一个所谓的作家来说,简直就是罪恶。二十五年的时间,扭曲了我的记忆。”

抱着这样的念头、带着狗、开着车去看自己的祖国,斯坦贝克的游记会是什么样的成色?当然,也有抱怨。就是抱怨也是爱之深恶恨之切的怨言:“我希望随便哪两个州可以一起决定速限。当开车的人刚习惯五十英里的时速时,一过州界,速限就变成了六十五英里。我真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坐下来一起解决这件事。不过,不管怎样,所有的州都同意一件事——每一州都认为自己是美国最好的州,并在大家跨越州界的时候,用斗大的字写出这个事实。在我游览过的将近四十个州中,没有任何一个州不为自己说好话。这种说法有点粗野。”

更多的篇幅里,斯坦贝克的笔端饱蘸着浓情,那些情感炽烈的对自己祖国山水人文的夸耀,今天读来依然像是斯坦贝克写给自己祖国的情书:“对我而言,蒙大拿就像是一个小男孩听到关于德州的描述后,在脑子里所描绘的纯正地区的乡音,那是一种速度缓慢的亲切语言。我觉得蒙大拿没有一丝一毫美国疯狂的熙攘……山岳的沉静和缓缓起伏的草地似乎全都渗入当地居民的个性……这个地方是个适合居住而非让大家紧张忙碌的地方。这儿的人即使在工作时间,也会有空顾全邻里之间的碰面艺术。”

两段引文告诉我们,斯坦贝克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描绘自己一路看到的壮丽河山,而是喜欢再现一路上遇到的寻常小事。是斯坦贝克忘了带上写作《愤怒的葡萄》和《人鼠之间》的那副笔墨吗?当然不是。斯坦贝克认为,活动在大好山水间的人们,才是一个国家山美水美的底色,他们,才应该是游记的主角。

 

 

《火车大巴扎》:因为好奇所以有趣

写游记,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约翰·斯坦贝克而言是文学创作之外的副业。但对保罗·索鲁来说,就是他的正经营生了,本来嘛,他为人熟知的头衔是旅行作家,故而我们在“远行译丛”的目录中能看到好几本他的著作,《赫拉克勒斯支柱》、《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和《美国深南之旅》,等等。

到处旅行,见多识广的保罗·索鲁应该入定到见怪不怪了,可他对火车这一种在大地上飞驰的交通工具始终抱持极大的好奇心,总想规划一次借用火车完成欧亚大陆的旅行。四十多年前,保罗·索鲁的计划终于兑现。这一趟火车旅行,从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站出发,换乘了包括东方快车、开伯尔山口慢车、夜班邮车、金箭、北方之星、跨西伯利亚快车等在内的火车迷心目中的著名火车后,顺利地画上了句号。

《火车大巴扎》就是这一趟旅行落在纸上的成果。因为保罗·索鲁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维多利亚站乘火车出发的,那一路,也许遇到过磕磕绊绊,但他只记录趣味,所以,一本《火车大巴扎》读下来,数次被逗得乐不可支,与此同时,游记该有的风土人情、山川风貌,也因为保罗·索鲁写得幽默,使得《火车大巴扎》成了“远行译丛”中最可读的一本。

“到了索菲亚,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正当莫尔斯沃思(保罗·索鲁车上遇到的游伴)和我准备下车的时候,列车员告诉我们行动要快:’十五分钟,没准十分钟。’

‘你说我们有半小时的呀!’

‘可现在车子晚点了。别说了——赶紧把!’

我们快速冲进月台找吃的。小咖啡馆的柜台前挤满了人,除此之外,只剩下月台那头一个推着食品车的男人了。金属小车上冒着蒸汽。男人是个光头,他一只手拿着小纸袋,另一只手弹开推车上的食盒,叉出白色的面包和粉色的香肠。香肠有香蕉那么大,滴着汁水,肠衣微绽处,露出粉扑扑的肉来。我们前头有三个人。他不紧不慢地给他们拿吃的,用叉子叉起面包和肉肠放到袋子里。轮到我了,我冲他举起两根手指,想了想,又举起三根。他每样给我装了三个。

‘我跟他一样。’莫尔斯沃思说,递给他有一张一千里拉的纸钞。

‘不,不。’男人说。他推开我的美元,同时把食品袋从我手里拿走,放回到推车上。

‘他不收咱们的钱。’莫尔斯沃思说。

‘银行,银行。’那人说。

‘他想让我们去换钱。’

‘这是一美元,’我说,’都拿着吧,别找了。’

‘他不会要的。’莫尔斯沃思说,’你说的银行在哪儿,啊?’

光头男子往车站上指指。我们朝他指的方向跑去,看见一个出纳柜台。那儿排起了长队。队伍一寸寸往前挪,闷闷不乐的人们手里捏着纸钞,踢着脚下的行李。

‘我看我们算了吧。’莫尔斯沃思说。

‘那香肠都快把我馋死了。’

‘你得上车了,我看我得上车去了。’莫尔斯沃思说。

我们上车了,几分钟后汽笛响起,索菲亚隐没在保加利亚的夜色中。”

车站觅食记,将四十多年前保加利亚的政治生态、民生状况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这样的游记,实在太让人喜欢了,所以《火车大巴扎》成了“远行译丛”中最受欢迎的文本之一。

 

60本游记,60种写法,想要通过阅读学习游记写法的读者,会觉得应接不暇,不是吗?仅本文列举的三种游记的写法,可能就足以装得下这个假期我们看世界的所思所想。

(发表于2025年7月15日《上海中学生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