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wumei2215
wumei221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674
  • 关注人气: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通纳》:让写作者喜悦又绝望

(2016-04-16 10:25:49)

直到读完《斯通纳》的第二天,我都不敢相信,这本让我食不甘味了一个星期的小说,竟然是以一个泯然众生的男人为主角的。

威廉·斯通纳,生于1891年,是美国中部农家的男孩。如果不是父亲一转念,威廉·斯通纳会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躬耕在广袤但并不特别肥沃的土地上,以换取一家老小的生计。父亲的一转念,是让儿子去密苏里大学学农学。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斯通纳一直依样画葫芦地跟着农学院的老师学着父亲希望他学的农学,二年级的时候,突然感觉文学有让“过去和死者流进当下,走进活人中间”的魅力,决然地放弃农学改修文学。斯隆教授感觉到斯通纳能听得到莎士比亚穿越三百年跟他的对话,就力主让斯通纳留在学校教书。文学老师斯通纳在一次派对中一眼看中伊迪斯,追求她并很快得到允诺,不过,结婚才一周,斯通纳已感觉自己的婚姻是个错误,倒也不曾想过要改弦易张,这以后又有了女儿格蕾丝,斯通纳就更没有改变婚姻生活的打算了,尽管伊迪斯行为乖戾得不近人情、不可思议。威廉·斯通纳的一生中,遇到过一战和二战,但他都选择了与轰轰烈烈擦肩而过,于是,他一辈子可称作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一是为了坚决不让一名在他看来不合格的学生获得读博士的资格而与系主任公然叫板,一是与女学生凯瑟琳发生了一段婚外情。前一件事让斯通纳嗣后在系里备受作弄,后一件事是被过于循规蹈矩的斯通纳和凯瑟琳一起扼杀在起于青萍之末之际,因为,他们坚持下去的话,“我们两个都会变得面目全非,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我们都会——一文不名”,“只是因为害怕我们自我的毁灭,以及我们现在所做一切的毁灭”,“我们最终属于这个世界”……不是说,为爱可以赴汤蹈火的吗?“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那是惊鸿一瞥的爱情,斯通纳和凯瑟琳,是淹没在人群中的他和她,只是幸运地被约翰·威廉斯写进了他的小说《斯通纳》里。正因为斯通纳与凯瑟琳的爱情原本就是微火且很快被作者写死?小说在1965年初版时虽然被《纽约客》点评为“上乘之作”,可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斯通纳》在英语世界里一直不温不火地生存着,直到2013年美国重版《斯通纳》,“《斯通纳》出版五十年后迎来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2013年《斯通纳》在英语世界的畅销,似乎并没有激发起此地的出版机构如争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那般激起一番恶斗,那么低的版权都没人问津,直到最近文景出版了大陆简体字版。

如果我能决定出版哪一本书,如果我没有读过《斯通纳》,根据梗概“斯通纳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一名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是一个冷漠的人”,我也会想:一个木讷的男孩、乏味的男人、固执己见的老男人,他的一生有什么阅读的价值?

可是现在,我对人群的分类多了一个标准,读过《斯通纳》的和没有读过《斯通纳》的。对没有读过《斯通纳》的,我会大表惊讶地告诉他“怎么可以不读《斯通纳》?”选择将一个木讷、乏味、固执己见的男人作为自己小说的主角,约翰威廉斯在自己的职业棋局上下一步险棋。或许,他起笔之际根本就没有想过《斯通纳》的命运,他只是按照上帝的旨意,选择一个这个世界上微如草芥的普通人,极其准确地描摹他,出生、成长、成熟、茂盛、衰落、亡故,以慰藉那些觉得自己的人生无趣的芸芸众生。

什么叫极其准确的描摹?

“如果盯的时间很长又太专注,那篇黑暗就会凝聚成一团亮光,它带着自己阅读的东西的那种无形的样式。他又会觉得自己走出时间之外……”觉得走出时间之外,天呐,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呀,没有“觉得走出时间之外”更精准的对阅读乐趣的描述了。我读到这里,为有人将我憋在心里那么多年的感受一言蔽之了,而愉快和忧伤。

看着自己的伯乐斯隆教授年迈病死,斯通纳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悲伤过度继而涕泗滂沱?要那样,《斯通纳》不会给半个世纪以后的阅读者惊为天“书”的诧异和嫉妒。约翰·威廉斯笔下的斯通纳是这样面对斯隆的死的:“自己的另一部分,自己的另一部分过去,正缓缓地,几乎无法觉察地离开了他,没入黑暗”,一句似是而非的感慨,一句可以有多重解释的感慨,可是任由我们选择任何角度去解释斯通纳面对斯隆教授之死的反应,它竟然都是那么妥帖,这就是所谓的准确!

女儿格蕾斯“去年来,她成熟多了,斯通纳想,顷刻间一种小小的舒服的伤感用上喉头”,“小小的舒服的伤感”,恐怕,这句话已经将父母因着儿女的成长而必然产生的惶恐和欢喜,写到了极致。“小小的舒服的伤感”,约翰·威廉斯怎么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令对写作有企图心的人嫉妒羡慕恨的是,这样的神来之笔在《斯通纳》中比比皆是、俯拾皆是,所以,阅读《斯通纳》,不忍释卷是真的,嫉妒和忧伤也是真的,等到下面这一段描述出现后,阅读者所有的感触都会化作绝望的吧?

费奇、戴夫和斯通纳大学时期就是好友。戴夫一战时从军死于战场,但他当年的一句“大学就是庇护所,一个远离世界的庇护所”被斯通纳牢牢记住了。当费奇询问斯通纳何以与系主任作对就是不让一名学生通过读博士资格时,约翰·威廉斯写道:“戴夫会认为沃尔夫(那个像蒙混过关的学生)就是外面那个世界,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成了这个世界。”——这就是《斯通纳》的意义,如果我们非要为一本好小说找到一个立论的话,《斯通纳》的意义就是写了一个男人是怎么在四面楚歌中依然执着地葆有洁净的精神、善良的情怀的,就像上帝要求于我们的那样。不用说,当下我们遇到的困境更甚于斯通纳生活的彼时,这就是《斯通纳》出版后过了50年才得以畅销的原因?不仅如此。《斯通纳》在表达这层意义的时候,选择了貌不惊人的平常人的平凡人生,其中的艰难是不必说了,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更难能可贵的是,约翰·威廉斯的每一句都是准确到没有毫厘之差,这就将一个故事升华为艺术,你看,50年以后《斯通纳》的祖国给它的评价是:《斯通纳》出版五十年后迎来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