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阴翳之美,源自可触之景——由阿苏山的细雪想到谷崎润一郎之《细雪》

(2016-02-13 11:17:56)

 阿苏山高仅1593公尺。但山不在高,不怒自威。那天早上,开熊本乡间一处温泉旅馆往东北部的阿苏火山去的路上,天空湛蓝、微风拂面,于是觉得导游再三关照上山时要带上雨伞是杞人忧天。

大巴开始在盘山公路上盘旋,眼见着天色开始起变化,先是不见了蓝天白云,风也渐渐地有了呼啸声。车再往上旋转了两圈,呀,下雪了。

阿苏火山周边的大地,覆盖着黑色的火山灰或火山石,一望无际的草千里,在冬季已经萎黄一片。我们一行,成了空旷的草千里上唯一的游人,想要站在高处远眺熊本城,想要俯视那一处孔雀石色的火山口,已成痴人说梦,密密匝匝的细雪转着圈舞蹈着,我们的能见度,只有百来米。

他们都害怕风雪害怕在寂寞的山头茕茕而行,只有我,踏着黄蜡蜡的衰草一路前行。细密的小雪中,浪漫的人看到的是凄美、绝望的人看到的是凄绝——这种况味,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谷崎润一郎的《细雪》。脚下的路已到尽头,我站定后回忆《细雪》中谷崎润一郎是如何抒写这细密的小雪,脑子里竟然一片空白。一边责怪自己当年读书过于囫囵吞枣,一边惦着回家后要拿出《细雪》来认真重读。

如喜欢谷崎润一郎的读者所知,《细雪》中并没有成章成篇的雪景描写,这个发生在日本关西大族莳冈家的故事,之所以取名“细雪”,是因为故事的主角莳冈家的四姐妹一个叫雪子最小的那个虽叫妙子但关西有唤最小的孩子为“细”的习俗。

初读《细雪》以及那时读的一堆日本文学作品,我都说不上特别喜欢。无论是川端康成的作品还是谷崎润一郎的作品,都有一种潮乎乎的阴湿气息,让年轻人很是警惕:也太阴暗了吧。这一回,为着阿苏火山上的那一场细雪,重新翻阅《细雪》,是的,我遇到的细雪下在2016年1月的九州,而谷崎润一郎的《细雪》写在1942年的关西,两者怎么勾连?先是因为“细雪”这个词,后来——因为密密匝匝地细雪遮蔽了我的视线让我在山头独行时有了思考的时空。而谷崎润一郎呢?1942年,战争让遭遇地震后移居关西的作家眼前一片看不见前路的细雪,他索性向心而作,用莳冈家四千金的婚姻大事,构筑起了一段尽善尽美的日本关西民俗风情的优雅往事。那边厢炮声隆隆血肉横飞,谷崎润一郎却在关西的樱花雨下不厌其烦地描写应该怎样遮掩雪子脸上因月事诱发的雀斑才能安全度过相亲关,不是没有人质疑过:谷崎润一郎这个老色鬼,就算炮弹飞到了家门口也不忘享受情色之美呀。有意思的是,与《细雪》同时问世政治的进步的的日本小说,早已随长崎和广岛上空爆燃的原子弹而成了明日黄花,倒是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以及他的其他作品,携川端康成的作品一起被世界公认为“最日本”的文学作品,甚至有人悲观地断言“随着他们的陆续辞世(谷崎在1965年,川端在1972年,其他老作家现在多已作古),我们心目中的日本文学特色可能已经不复存在”。这个曾经让我不以为然的悲观论断,此刻,回想近日读过的巨匠如大江健三郎小作家如吉本芭娜娜,真的,像我在阿苏火山上遇到的细雪而带来的阴翳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经不复存在。日本,这个一心弃亚入欧的蕞尔小国,已经被西方文化裹挟得像是不再有作家会如谷崎润一郎那样,用巨细靡遗地描述关西莳冈家四个女儿的婚姻大事这样日本式的“小叙事”,来抗衡所谓的伟大事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