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成人会因为“德莱姆系列”爱上绘本呢?
(2016-01-29 09:51:07)“德莱姆系列”,由6本册子组合而成,书名分别是《脆弱》、《大雨伞下的克莱芒斯》、《画阴影的人》、《红鼻子国王》、《没有火柴的女孩》和《走钢丝的人》。我从《脆弱》开始进入到由法国“细微派”大师菲利普·德莱姆和他的夫人玛蒂娜·德莱姆共同创作的“德莱姆系列”,有些茫然:这是一套写和画给孩子们阅读的绘本吗?大师将自己看山看水看天看地实看人间虚看幻境的瞬间玄思,化作只言片语,写在《脆弱》宽阔的页面上,与之相邻的那一页,则是大师用线条和色块诠释的自己的咳珠唾玉——我这样的表达,有没有读者会产生这样的误解?100个以内的文字,还有与文字没有丝毫违和感的画面来做图释,中国孩子入学前通常已识汉字超过1000,岂有读不懂《脆弱》的道理?那好,且让我举例说明:
旅途:带着自己到处游走。漫无目的。离去,是为了寻觅。在寂静中,在空中。掠过光阴,掠过痛苦。不要遗忘,看着高处,就好似正在随风摇曳,却被一根细线牵挂着(所配画面如下)。
回忆:卷起的叶,干枯的叶,纷纷飘散,色渐单调,香渐弥散,白昼沉睡。太阳还在,依稀在雾中。圣马丁的夏,十一月慵懒的目光,生猛的叶渐变成纸张(所配画面如下)。
忤逆:扯下的几页,吹动的风,自由的气息(所配画面如下)。
幻灭:有时候,南瓜仅仅是南瓜(所配画面如下)。
一本《脆弱》,差不多均是乍一看叫人摸不着头脑、一读再读之下才半信半疑地觉得自己已经懂得的表述,是我们固执地认定的绘本的读者对象孩子能明白的吗?而知名作家洁尘对《脆弱》的评价,则更坐实了《脆弱》可能是一本成人绘本:“恍惚、闪烁、清新,像阳光下的水面。至于德莱姆到底要说什么,这一点都不重要;有些时候,要说什么、怎么说,说出来的效果,都不重要,关键是说了,喃喃自语地说了,自己都听不懂,别人也听不懂,其实就挺好的。这就飘起来了,就脆弱了。脆弱是瞬间的东西,一不留神就消失了。如果你动作不快一点的话,根本捉不住的。”我的天,就连洁尘的解读都犹如飘在空中的游丝,抓也抓不住!这就是法国人菲利普·德莱姆的绘本,如云遮雾罩下的黄山,如果鼓足勇气一级级地攀登到风景最优美处,我们获得的审美愉悦一定很丰沛。
《脆弱》仿若当头一棒,“打”飞了我关于“绘本是孩子的读物”的执念。可是,就在我屏息静气继续阅读“德莱姆系列”时,情形却出现了大逆转。不论是《大雨伞下的克莱芒斯》、《画阴影的人》,还是《红鼻子国王》、《没有火柴的女孩》、《走钢丝的人》,都有一个合乎我们对童话故事固有的认识,也就是说,由玛蒂娜·德莱姆创作的5本“德莱姆系列”,很适合每个家庭晚饭以后妈妈捧着书卷将走钢丝的人或红鼻子国王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宝贝听,由此,引领宝贝在某一天能自己捧读“德莱姆系列”,继而爱上阅读,从绘本出发直至将阅读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然而,让克莱芒斯看不见天空和行人的大雨伞,遮住的仅仅是克莱芒斯的眼界吗?(《大雨伞下的克莱芒斯》)穷画家巴拿巴用光的仅仅是颜料吗?(《画阴影的人》)国王寂寞仅仅因为他的鼻子不是红色的吗?(《红鼻子国王》)……所以,比起菲利普·德莱姆,玛蒂娜·德莱姆的“德莱姆系列”更有野心:用看似浅显的故事诱引孩子们的父母进入到绘本里,并用隐藏在故事里的哲思变孩子们的父母为绘本永远的读者。而后一点,对几乎都固执地觉得绘本是孩子们的读物的此地读者来说,更有启示意义,于是,九久读书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制作这套“德莱姆系列”时,狡猾地将由《脆弱》引领的“德莱姆系列”,打成一个漂亮的“书包”。
可是,他们的“别有用心”,能赢得多少从此爱上绘本的成人呢?